轉載文章

文章轉載:如何修慈心禪?

文章轉載:如何修慈心禪?

 

作者: 馮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971298/answer/229992695】

 

首先,「慈心」和「悲心」是不同的兩種心行。

所謂慈心,就是願自己和他人得樂的心態。

所謂悲心,就是願自己和他人離苦的心態。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合在一起說,慈悲心就是願自己和他人離苦得樂之心。

 

然後,如何修慈心三昧呢? (練習悲心的方法同慈,故略)

分兩步走:1、讓慈心升起來。 2、令慈心相續下去。

慈,是令他得樂。 延展開說,就是願自他在身心層面幸福、安樂的心理狀態。圍繞幸福、安樂、舒適、愉悅等,如何令心之發起願他有,從而讓慈流露出來呢?

我自己在練習慈心三昧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小經驗:

1、推己及人。

譬如自己勞累了一天,晚上躺在浴缸裡舒服地泡澡,這個時候你自己是很愉悅的。 那麼你可以把這種愉悅的心情,投射給你的好朋友,心中想像一下他/她也有與你相同的愉悅。 然後這樣想像以後,你會覺得心中溫暖、柔軟,這種心境就是「慈」。

又比如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久病遇良醫瞌睡送醫,總之怎麼高興怎麼來。 有了高興的事情,想著你最親密的同性,把這份高興和快樂送給他,願他也高興、快樂、舒適等等,然後慈就會在這當中流露。

2、父母之愛即是慈愛。

這個對於有娃的人來說相當簡單。

有一次給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們講如何培養慈愛之心。 我用到的一個例子就是就像媽媽疼愛孩子的那種心情。 當時有五個老師在場,只有一個老師用這個方法建立了慈心,其餘四個想盡一切辦法都體驗不到,因為他們沒有娃。 所以,有娃的人由這個方法體驗慈愛,這是一種捷徑。

3、寵物。

寵物——特別是幼年的寵物,容易讓人生起憐愛之心,看著看著就忍不住動手想撫摸,這也是慈心的一種。 所以,生起慈愛不一定僅限於人類,對於這些萌寵,一些人反而容易引發慈愛之心。

4、感恩或者喜愛。

譬如某人是你的大師姐,某人曾經有恩於你,選擇大師姐的乖兒子、恩人的娃娃作為物件,祝願他們平安、快樂,這樣也容易引發由恩、親等引發慈愛之心。

5、發願。

我自己練習慈無量的最原始動力就是發願。 有一次我在大街上思維一切皆苦。 突然思維到某個苦的細節,感覺甚為逼迫,當即熱淚盈眶。 後繼續思維我和眾生既然都這麼苦,那麼我定要離開和救拔這一切為苦所逼有情。 因為當時的這個悲心,進而轉為後來的慈心遍照。

6、祝願詞念誦。

選擇一個親密的物件,對他念誦「願你身體舒適,願你心情愉悅,願你平安無憂慮」,也能引發慈愛。 特別是已經能夠體驗到慈愛的,通過念誦祝願詞,很容易就引發無限量的慈心。

7、緣佛陀之慈。

我自己念佛很多年,心境經歷了:念佛心喜(踴躍的喜悅)、念佛心淡、念佛心舍、念佛心喜(平靜的喜悅)的過程,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心境。偶然的一次,我以「佛陀具備無量之慈」這一功德為所緣,思維並一直系念於佛,偶然間一個時節點,感受到了無限量的慈悲,廣大無量,就像是佛陀的慈悲功德投射到了我自己身心中一樣。舉手投足柔軟無比,心中的慈悲能融化一切鋼鐵巨石一樣。 這也是一種獲得慈心的方法。

 

第二步就是反覆的練習,令慈心清晰、堅固、長久,直到「慈無量」。

緣親近的、中性的、憎恨的有情練習慈,叫做「平等慈」。 越過平等慈,下一步緣十方一切有情為所緣練習慈,叫做「慈無量」。

以上的慈無量的練習,是建立在「有人我眾生的分別」之上的法門,這種修法叫做「眾生緣慈」。此外還有法緣慈、無緣慈、無緣大慈等更進一步的練習方法。

《佛地經論》卷5:「慈有三種:一有情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初發心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有情緣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為境界故。修正行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法緣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為境界故。得無生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無緣之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 譬如眼等異熟諸法,無有分別、不作加行任運轉故,說名無緣平等性智相應大慈。」
解釋一下:

慈,有三種。

有情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空有二種:人空及法空。

所謂【有情緣慈】,以有情(之色法)為所緣,修無量心。此法共一切凡夫菩薩、聲聞、緣覺、凡夫、外道。

【法緣慈】,去除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於法上的遍計所執實我(主要是薩迦耶見以及伴隨薩迦耶見所生的邊見、邪見、見取等,俗稱人我空觀),即以法(蘊處界)為所緣,遍修慈及至無量,叫做法緣慈。 此法不共凡夫,共聲聞緣覺菩薩。

【無緣慈】,即在法緣慈的基礎上,進一步於諸法遠離分別(即以三種無自性遍觀諸法,去除遍計所執實我和遍計所執實法,俗稱法空觀),俱修慈心,叫做無緣慈。 此修法不共聲聞緣覺,大乘見道入初地證無生法忍后才能行無緣慈。

又,「如來由此三種慈故,平等救濟一切有情,非但於彼少分與樂,普於一切有情諸法無我真如平等性轉,恆常現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所以佛所行慈,叫做「無緣大慈」 。

最後 ,或許有人會問:這都平等平等了,一切皆無自性,如何行「慈」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何以故? 善現! 諸有所住則為非住。 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佈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

「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佈施(慈),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慈)」,略說就是大夥兒熟悉的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