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問答

  • 佛法問答:為什麼《瑜伽師地論》說從第一義的角度說,只有無餘依涅槃位才是阿賴耶識永滅盡的「無心地」?

      作者:南伽他 答:瑜伽師地論中說,大小乘通說的「無心地」有六種,即: 1、無心睡眠位(即睡眠無夢);  2、無心悶絕位(即通常所說的昏迷);  3、無想定位;  4、無想生位(即生無想天的眾生);5、滅盡定位;  6、無余依涅槃位。 前面5種無心地,是大小乘通說的五無心位。 但是,瑜伽師地論又說: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 何以故? 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

    閱讀更多
  • 佛法問答:《成唯識論》說第八識「念念生滅」,請問第八識如何出生、為何能夠持種不失?

      作者:南伽他、琅琊閣 答:這個問題之背景緣起,是因為痞客邦論壇之琅琊閣博客有 77# 之某位正覺會師兄留言質疑,本來欲單獨回復,然又思此問題是正覺會諸位師兄反覆質疑之常問,故於此不妨單獨撰文以廣為回復之,令大眾皆能得知也! 正答如下: 爲什麽正覺同修會否認《成唯識論》所說的「第八阿賴耶識念念生滅」? 原因正如正覺同修會的寫手「照世明燈」所說: ————其文引用如下—————————— …

    閱讀更多
  • 佛法問答:爲什麽《楞伽經》說意識滅,七識亦滅?

      01. 太虛大師在其《楞伽經義記》裏面對「意識滅,七識亦滅」這句話有一段值得參考的分析。 先介紹一下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與印光、虛雲、弘一三位大師並稱為民初四大師,通達經教,著作繁多,一生對中國佛教貢獻卓越。在修證上太虛大師閲讀《大般若經》時有所悟,圓寂後留下300餘顆舍利子,足見生前戒定慧的成就。 《太虛大師年譜》:「自傳(三)云: 『積月餘,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 …

    閱讀更多
  • 佛法問答:禪門看話頭是「找持身第八識」?

      憨山德清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不但是禪門證悟者,也提倡念佛,圓寂後肉身不壞,其肉身像被供奉在今曹溪南華寺。 憨山大師《淨宗法要》有關「話頭」的論述: 十五、示無知鑑禪人 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愚癡之人,但知為一身貪求,種種口體受用,將以為樂,不知樂是苦因。既知是苦,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修行之要,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當觀此身,乃四大假合成 …

    閱讀更多
  • 何謂「虛妄唯識」和「真實唯識」?

    何謂「虛妄唯識」和「真實唯識」?   在最近一篇文章裏面,有網友留言: #173 訪客 於 2020/12/12 11:00 唯識有兩種: 虛妄唯識:七轉識 真實唯識:第八識 七轉識乃生滅法,是第八識出生的萬法 故,萬法唯識的唯識當然是說第八識 真如,真實與如如,七轉識是真實如如嗎?否也!所以真如當然指第八識。   另,馬鳴菩薩所造大乘起信論說的很明白: “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 …

    閱讀更多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否與「慈悲為懷」相悖?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否與「慈悲為懷」相悖?   【以下内容出自2019年在知乎平台上回答的一個問題,最近上課有師兄問起無我與大悲的問題,所以補充了一些内容與同修分享。】 佛教說「四大皆空,萬法皆空,一切法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因此就去捨棄一切的意思。 空——指的是現像是不斷變動,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的東西,現象裡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說一個人,所謂「人」 …

    閱讀更多
  • 如何理解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如何理解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這個問題牽涉龍樹菩薩在其最廣為人知的著作《中論》裡面所闡述的中觀義理,聽似簡單,其實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是許多人錯解的概念。這裏試試給一個淺白簡單的描述。 先簡單介紹一下理解《中論》所需的背景資料: 佛陀滅度後,僧團由於對佛法的見解有異,分裂成多個部派,史稱部派佛教。上座部中的 「說一切有部」(以下簡稱「有部」)把一切法 …

    閱讀更多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我們都呆在夢裡,為啥我們的經歷會進入阿賴耶識?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我們都呆在夢裡,為啥我們的經歷會進入阿賴耶識?   【本文是2019年知乎平臺上的問題回答】 上面那個將世間形容為遊戲機的比喻十分貼切生動。 古德說: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里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眾生。 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是已經親證實相的人對現象的形容。 未證實相的凡夫會認為一切有為法並非如幻,而是非常真實,由此生執。 這裡的關 …

    閱讀更多
  • 佛經里有哪些直擊你心的的比喻?

    佛經里有哪些直擊你心的的比喻?   【這一篇文章是從去年知乎上的問題回答中整理的内容】 巴利語三藏的《小部》(又稱《小尼柯耶》)裡面有一部《經集》,其文體混合了偈頌和散文,年代古老,通俗質樸,與大乘經典的風格差別頗大。其中第三章《犀牛獨角經》用犀牛獨角為比喻,勸進修行人如犀牛獨角般解脱自在,不被欲望束縛羈絆。 有些人將《犀牛角經》解讀成 佛陀在修行人離世獨處,我個人的理解是,它要我們看清 …

    閱讀更多
  • 為什麼很多人抗拒研究佛教的學者們? 難道不是先有正確的方法,才能走入正道?

    為什麼很多人抗拒研究佛教的學者們? 難道不是先有正確的方法,才能走入正道?     01.序言 這個問題是之前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重新整理一遍給學人參考。 學佛圈子裏面很多,很多自詡修行的人看不起學者,尤其是當自己的境界和果證被學者質疑的時候。很多人認爲純粹研究學術的人,沒有任何資格評論修行人。 佛法是先要聞思正見,才能用正確的方法往正確的目標修行。一個修行的人,如果不讀佛 …

    閱讀更多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