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淺談

  • 佛法淺談:真如到底是一個「理」還是一個「心」?

    01. 張志成師兄的《我的菩提路》(五之四十五)發表之後,有幾位師兄都來找我,他們提出的問題匯歸同一個問題: 「真如」到底是一個「理」還是一個「心」? 留言區也有師兄問禪宗所證的如來藏是什麽?指向的也是上面這個問題。 《般若經》中 佛一再强調「一切法無自性、畢竟空」,但是到了如來藏經論與禪宗,又說有一個妙明真心。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但是又說「自性生萬法」。 「理」與「心」、「本來無一物」與「自性 …

    閱讀更多
  •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名探討佛法要教我們什麽?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名探討佛法要教我們什麽? 1.  何謂「波羅蜜多」? 佛法的核心:徹底解決現實世間的苦難。 佛法達到此目的的方法,可以用《心經》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也就是經名中的「波羅蜜多」來說明。 「波羅蜜多」是梵語Pāramitā的音譯,有兩個意思: 1. 到彼岸:凡事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蜜多,就是「 事業成辦 」的意思。將一件事做到圓滿。 …

    閱讀更多
  • 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

      1. 簡介 「真如」一詞,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名相。 在大乘經論中有多種意涵。 不同經論、不同宗派間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必須參考經論的整體及各別前後文脈來理解。 「真如」是梵語bhūtatathatā或tathatā之譯名。 此詞在阿含佛法中甚少出現,即使出現,意思也與大乘經論中的「真如」有別。 [1] 在大乘經論中,真如有許多同義字,比如「法界」、「法性」、「實際」、「唯識真勝 …

    閱讀更多
  • 《中論》淺談 (4):中道與空性

      《中論》淺談(四):中道與空性   1. 中道 一、不苦不樂的中道 中道本是「離兩邊」的意思,並不是「兩邊的中點」或是中庸之道的意思。 這是常被誤解之處。 最早提出的中道,是佛于阿含經說的「不苦不樂的中道」。 佛的本意是,學人的修行常落于兩邊、兩個極端,即無意義的苦行,與縱欲的樂行;前者極端自虐的苦行與解脫原理──不執著無關,無法導致解脫;後者的樂行,本身即是執著,若不對治 …

    閱讀更多
  • 《中論》淺談 (3):唯識體系的二諦

      《中論》淺談(三):唯識體系的二諦   1.《瑜伽師地論》的二諦:一真四俗   般若中觀系法義綱領很單純,即是「一切法無自性」、「勝義諦中畢竟空,世俗諦中唯假名」。 中觀將真理──「諦」──分成勝義諦與世俗諦二個層面看。 《俱舍論》的勝義諦「我空法有」,在中觀看來,是不了義的勝義諦──「我空」是二者共許的,但「法有」只能歸於世俗諦。 由於宇宙「一切」(稱為一切法、 …

    閱讀更多
  • 《中論》淺談 (2):「二諦」講的是什麼?

      《中論》淺談(二):「二諦」講的是什麼?   1.簡介   《中論》是大乘三系中的般若中觀系之根本論典。 上一篇簡答介紹了《中論》裡面「自性」、「八不中道」的定義、以及「自性」與輪回的關係。 這一篇繼續討論中論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二諦。 二諦指的是「勝義諦」和「世俗諦」。 佛教裡面許多爭論都是由於不理解兩者的區別和關係,在「世俗諦」的層面做無意義的爭辯。 上一篇先談 …

    閱讀更多
  • 「萬法皆空」才是最積極向上的思維

    「萬法皆空」才是最積極向上的思維 01. 以前讀書一直有個印象:佛教說「萬法皆空」,都是教人放棄世間的一切,遁入空門,所以是個很悲觀厭世的宗教。 這不只是一般人對佛教的理解,或者是電視劇對佛教的演繹,連一些知名的作家和哲學家都持這個觀點。 所以一直都以為,佛法說「萬法皆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純屬虛幻,毫無意義,不值得留戀追求。 當我認真學佛後,才發現「萬法皆空」不但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非常合理,而且是 …

    閱讀更多
  • 我見與無我觀(7)

      我見與無我觀(7)   我執的深淺層次 從實修觀行與生活經驗配合的角度看,我執的層次可區分如下: 1.一個從未接觸哲學、宗教思想,不太思惟人生意義問題的凡夫(或孩童),他從出生以後,就有「恒與身俱」的俱生我執不斷現行;[1] 清醒時表現在第七識與意識,眠熟等意識斷滅時,只表現在第七識。 不斷現行的俱生我執會引發其種子回熏存于藏識中。 他雖沒有來自外道或佛門中(譬如 …

    閱讀更多
  • 我見與無我觀(6)

      我見與無我觀(6)   差摩比丘經的啟示:理解不等於實證 「斷我見」的理論說明並不深奧,只要思辨力不錯的人,閱讀思惟正確的知見說明,就可以獲得「正知見」的見解或勝解。 然而只是見解或勝解,並不是已斷我見的初果人,甚至可能離能壓伏「分別我執」現行的加行位(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的內法異生)還很遙遠。 這個事實,在阿含經中有一貼切的描述:   有一次,许多比丘住在拘睒弥城东 …

    閱讀更多
  • 我見與無我觀(5)

    我見與無我觀(5)   聲聞乘無我觀的深入次第 瑜伽行派于聲聞乘解脫道斷除「我見」的觀行方法、次第及證果境界(本文統稱為「無我觀」),皆有較中觀派更仔細的說明。 《瑜伽師地論》于抉擇前段舍利弗所說經典(《雜阿含經》〈一0九〉)的本母「三見滿」說: 複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   云何名為三種聖者? 一、正見具足,謂于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  [ …

    閱讀更多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