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選讀

  • 太虛大師:《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

    太虛大師:《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 (太虛大師 二十五年八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經題釋經 甲一序分 甲二發起分 甲三所知事分 乙一標舉徵起 乙二依問解釋 丙一流轉門 丙二還滅門 甲四所知性分 甲五所知果分 甲六云何所知分 乙一勝義諦門 丙一觀因緣 丙二觀 丙三觀佛 乙二世俗諦門 丙一從有因緣所生門 丙二從無常因所生門 丙三從無我因所生門 丁一外因緣 戊一因相應 己一從能成因所生門 己二從無作者因所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從《大般若經》「不退轉菩薩」的功德受用檢驗蕭平實是否三地菩薩

    佛典選讀:從《大般若經》「不退轉菩薩」的功德受用檢驗蕭平實是否三地菩薩 佛教經論裏面對「不退」有很多種分類。 比如吉藏在《法華義疏》裏面分出三種「不退」:「位不退(七住)、行不退(初地)、念不退(八地)」。 比如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裏面建立的四種「不退」:(1)信不退,第六信位以上的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七住位以上的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的菩薩不再退失於法;(4)行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的功德

    佛典選讀:《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的功德 《華嚴經》<十地品>描述初地菩薩(歡喜地)功德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之一〉: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入歡喜地,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無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十善業道經》

    【編按:「十善業」是菩薩戒的基礎,《十善業道經》宣説修十善業的廣大福報,乃至三乘菩提的所證都以十善業為根本、為基礎。 玄奘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如果修行人不修十善業,甚至不守護其中一善業,而命終自稱是大乘修行人,這是非常嚴重的欺騙、是大妄語: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9:「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 (7) : 反對迷信與盲從的佛陀

    佛典選讀 (7) : 反對迷信與盲從的佛陀 01. 簡介 以下內容,從不同版本的卡拉瑪經翻譯彙整。 《卡拉瑪經》的經文可以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 在經中卡拉瑪人向佛陀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卻是修學佛道上一個關鍵性見地的問題。 因為卡拉瑪人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宗教師,而所有的宗教師都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人的通通都不對,這使得卡拉瑪人覺得很困惑。 於是他們跑來問世尊:到底該怎麼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 (6) : 最酣暢淋漓的「無執」教導

      巴利語三藏的《小部》裡面有一部《經集》。 《經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經文彙編,它彙集早期的佛教經文,其中多數經文的產生年代相當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 《經集》的文體涵蓋偈頌體和散文體,文辭淺白通俗,不論文風或內容都與我們平常接觸的大乘小乘經典截然不同。 其中佛陀的教導、比喻和回答,直接犀利,通俗質樸,而且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 「無執」是《經集》裡面其中一個核心教導。 不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 (5) : 「假必依實」是一種「我見」

      1. 簡介: 下面的佛經白話翻譯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171-172,《闡陀的證入》】。 最近有位朋友問到「我見」的定義,剛好看到《阿含經》裡面兩段切題的經文。 在第一段經文裡面間的人,世尊對尊者迦旃延說: 世間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 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 (4) : 實踐正法才是對 佛陀最誠敬的供養

        簡介: 本文的佛經白話經文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25-26)。 下面這個阿含經故事,講的是佛陀80歲那年,一天晚上夜叉天神來散花供養名貴的奇花佛陀。 可是佛陀卻告訴阿難尊者,供養珍貴的奇花異草,並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說:真正的供養,是「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 這個道理本系列第一篇也有點出。再拿出來討論,是今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 (3):錯綜複雜的因果業報

      簡介: 本文的佛經經文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119)。 這個故事裡面 佛陀解釋因果業報的複雜。 行十善的人,命終或許下地獄也或許升天。 行惡的人,命終或許下地獄也或許升天。 世尊說:「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已報應,實 …

    閱讀更多
  • 佛典選讀 (2) : 如何分辨誰是聖者?

        1.  簡介: 本文的佛經故事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 故事說的是,一個沒有他心通的人,應該如何分辨全然覺悟的聖者,也就是 如來。 世尊解釋說,要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判斷。 也就是說,除非你真的有他心通,能夠知道一個人內心是否清淨,否則,我們判斷任何修行人的證量,應該從證果的效果來評判。 佛法中的證果,本來就不是應該被拿來吹噓、標 …

    閱讀更多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