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系列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二):張志成——爲什麽如來藏不等於第八識?爲什麽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自創的四不像理論?

 

01. 《大方廣如來藏經》的「如來藏」不是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

【琅琊閣】:上一篇簡單介紹了一部最早期、最簡潔的純粹如來藏經。南伽他師兄在《關於如來藏法義的一些思考與探討》一文中點出這部經的要旨:《大方等如來藏經》的論述的是修行的「總綱」,不是具體修行方法或次第;演說如來藏的目的,是為眾生因爲相信自己有成佛潛能,信樂佛法而能修學成佛。

《大方廣如來藏經》的「如來藏」與正覺同修會蕭平實所説的「第八識如來藏」是不是一樣的?

  1. 《大方廣如來藏經》從頭到尾都沒有第八識這個概念!
  2. 「如來藏」與「如來法身」都被定義為不生不滅的無為法。成佛前的「如來藏」沒有正覺第八識的「持身、持種、了別」功能,處於不顯現的潛能狀態。
  3. 正覺的「開悟是找真心第八識的持身密意」與此經矛盾,成佛之前的如來藏,是不顯現的潛能,不是可以被找到、被觀察、可以與妄心和合運作的「真心」説法。
  4. 如來法身是必須到了【佛地】才【顯現】的覺悟無染境界:「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讓法身顯現不是去觀察如來藏怎樣持身,是要除滅煩惱。

總結以上:正覺所證的「第八識如來藏」很明顯不可能是《大方等如來藏經》的「如來藏」。

事實上,所有純粹如來藏經,比如《勝鬘經》、《大法鼓經》、《大般涅槃經》、《寳性論》等等,其核心教理與《大方廣如來藏經》一樣,都是「去除煩惱,法身顯現」,其中沒有《成唯識論》的第八識,更沒有正覺的「第八識如來藏」!

舉出《大方廣如來藏經》,是希望通過閲讀這部經(以及其他同系的經論),幫助讀者跳出正覺的所有經論中的【如來藏 = 第八識 = 第八識如來藏 = 真如】的錯誤認知。

【如來藏、 第八識、真如】不是同義詞,甚至如來藏系統經論裏面,對如來藏的定義也可以有廣狹的差異。

蕭平實將【如來藏 = 第八識 = 第八識如來藏 = 真如】,就像一個萬能的「數學解題公式」,可以拆解代數、三角函數、幾何、微積分等等。。。所有從簡到繁的數學題。其他人上六年小學、七年中學才能具備的數學能力,你一夜之間獲得蕭平實秘密解題公式,就全部貫通了。然後佛經可以大統一,一下子就讀懂了,不用皓首窮經。

跳出「蕭平實理論」你會發現不是每部經都這麽簡單,讀經涉及很多專業知識,佛法比你想象得複雜無數倍,那爲何捨易求難?

對我個人來説,讀經是爲了理解 佛陀教給我們的道理,不是想象佛法,將自己的預設套在 佛陀的法教上。如果真的尊重佛經的本意,真的想知道 佛陀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讀經時先客觀地閲讀經文,放下蕭平實的【如來藏 第八識 = 第八識如來藏 = 真如】預設立場,不要想方設法要將經論的内容迎合蕭平實的理論,以此肯定自己所學正確、自己的開悟」正確,忽略經論裏面所有與蕭平實理論極度矛盾、無法相融的文字。

 

02. 爲什麽如來藏經的「如來藏」唯識經論的「第八識」無法等同?

【琅琊閣】:爲什麽如來藏無法等同第八識?爲什麽沒有第八識的「純粹如來藏經論」與沒有如來藏的「純粹唯識經論」屬於兩個系統?

先打個比方。同一體系的經論,比如同屬純粹如來藏系的《勝鬘經》與《大方等如來藏經》,很像同一類藥物的不同品牌,主要化學成分和藥效是一樣的,但是搭配的成分有差異。

至於純粹如來藏經VS純粹唯識經論,比如《大方等如來藏經》與《成唯識論》,它們的差異就不是不同牌子的同類藥品的差異,是中醫與西醫兩個醫療體系的巨大差異。

如果你將《勝鬘經》與《大方等如來藏經》的如來藏等同,甚至你將《勝鬘經》的如來藏與《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等同,也不會造成大錯亂。就像你吃同一類降血壓藥,換個牌子對身體一般不會有什麽傷害。

但是如果你認爲《大方等如來藏經》跟《成唯識論》可以相通,將如來藏等於第八識,讀經一定非常錯亂,就像你本來需要降血壓藥,結果以爲降血壓的藥與控制糖尿病的藥是一個藥理,後果是什麽很難預料!

【張志成】:純粹如來藏經與《成唯識論》這一系的唯識經論之間的差異,就像我前面用的中醫西醫屬於兩個醫療體系的譬喻。兩者的差異在哪裏?

1. 法相與理論的繁簡差異:從《大方廣如來藏經》可見,純粹如來藏經可以非常簡潔,不討論因果相續、緣起機制、修行階位、六度波羅蜜、止觀法門等等。相對來説,唯識經論的法相繁雜,八識、三自性、阿賴耶識緣起機制、現行與種子的關係、修行階位、四加行、四尋思,《瑜伽師地論》對禪定的修習都有詳細論述。

2. 修行原理表述的差異:從教理來説,純粹如來藏經的教理核心是如來藏和如來法身,修行是去除煩惱讓如來法身顯現。《成唯識論》的教理核心,是斷我執、法執,證二空所顯真理(真如),。

3. 名詞界定的差異:比如,對有爲、無為、生滅、不生不滅的定義不一樣,下一節詳細説明。

 

03. 純粹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對「不生不滅」的定義差異

【琅琊閣】:純粹如來藏經論與純粹唯識經論是兩個系統,因爲兩者的立論、架構、以及對重要法相的界定差異太大。

這裏我們用經論裏面一個常見的概念「不生不滅」舉例説明。

如來藏經論對「不生不滅」的定義與《成唯識論》,就像中醫與西醫對「腎」的界定那樣,字面上沒差別,骨子裏是兩回事!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討論般若中觀經論的時候,指出佛教經論裏面「不生不滅」這個表述有三種完全不同的意思:

1.「不生不滅」的第一種語境:

雙邊否定的遮遣形容,沒有肯定甚麼,所以應斷句為「不生、不滅」

白話意思:不可以說有出生、不可説有滅去……乃至不可以說有斷、不可説有常——【《中論》的八不中道】、【《心經》的不生、不滅】,因為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無法形容它的屬性。

在般若中觀經論,比如《大般若經》裏面,在勝義諦、非安立諦層面,對一切法的否定、遮遣形容方式,指一切法的本然狀態(空性、真如)沒有二元對立,無法用語言形容、意識思維。

2、「不生不滅」的第二種語境:

相對於「生滅的」形容詞,應寫為「不生不滅的」

肯定式的表述,白話意思:沒有生滅變動、常恆不變易的

世俗諦、安立諦層面,形容「真如」、「涅槃」、「無為法」的不變易性質,相對於有爲法的變異生滅。

上面這兩種「不生不滅」,第一種是般若中觀經論與唯識經論於勝義諦、非安立諦的表達方式,第二種是般若中觀經論與唯識經論於世俗諦、安立諦的表達方式。

張老師,在如來藏系經論裏面,「不生不滅」形容如來藏、如來法身,這種「不生不滅」的定義是什麽?

【張志成】:如來藏系經論的「不生不滅」定義與前二種都不同,形容的是如來藏、被客塵煩惱所覆的如來法身從本以來就存在,强調的是成佛潛能是本來存在——「不生」,而且永遠不會消失——「不滅」,並不是般若中道的雙非遮遣的「不生、不滅」意思

《成唯識論》的「不生不滅」是什麽意思?

《成唯識論》的「不生不滅」形容「真如」的不變易性質,「真如」是無爲法,不生滅變易,所以不具有任何功能。有爲法生滅變易,所以才可以有功能。

如來藏經論用「不生不滅」形容如來藏和如來法身,但是這種「不生不滅」不排除有爲的功能,佛地的如來法身可以廣做佛事,當然是有功能的,只是這些功能是清净(無漏)的,不是凡夫與煩惱相應的造作。

也就是説,《成唯識論》的「不生不滅」只能形容無爲法,不能形容有爲法;如來藏系經論的「不生不滅」涵蓋了無爲法與無漏有爲法。

【琅琊閣】:至於《成唯識論》的第八識,是「念念生滅,一類相續」的有爲法,有了別、持身、持種功能。第八識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如。

如果要比較第八識與如來藏,第八識雖然與如來藏一樣,是本來存在的法,但是第八識在定性聲聞的無餘涅槃位會滅。如來藏經不主張有「定性聲聞」,不說如來藏會滅,成佛潛能永遠存在。

當你理解「不生不滅」的多元定義,就會明白爲什麽【如來藏 ≠ 真如 ≠ 第八識】。

《如來藏經》的如來藏、如來法身

《成唯識論》的真如

《成唯識論》的第八識

不生不滅(本有,恆存)

不生不滅(沒有生滅變易)

念念生滅

無爲(但是如來法身有如來智的功能)

無爲 = 不變易生滅,沒有功能

有爲 = 生滅變易,有功能,因緣所生

 

 

04. 純粹如來藏經論與純粹唯識經論對「有爲、無爲」的定義差異

【琅琊閣】:如來藏經論與《成唯識論》對「不生不滅」定義有別,對「無爲、有爲」的定義同樣有根本差異,上表已經點出關鍵所在。

如來藏含藏潛能,這種潛能就是佛地的無量功能,所以如來藏的「無爲」可以有功能的,是兼具有爲的,只是這種功能(有爲)必須是清净無染的功能,未成佛前不顯現。未成佛前凡夫的起心動念與分別都是有爲性質,屬於無明產生的造作。佛地的所做都是任運而起,不是凡夫的造作。

《成唯識論》的「無爲法」絕對不能有任何生滅性和有為法的功能性,佛地的功能屬於「無漏(清净)的有爲法」。如果我們用《成唯識論》的法相定義,如來藏經的如來藏是一個「無爲+無漏有爲」的混合體。

【張志成】:這兩個系統的經論,因爲對有爲vs無爲的定義不一樣,兩者採用的名相無法相通互用。比如《成唯識論》裏面,只有「真如」屬於無為法,如來藏經定義如來法身是無爲法。如果我們從字面上的界定比對,「真如」應該等於「如來藏」和「如來法身」,對吧?

如來藏系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在純粹唯識系經論基本上是被解讀為「真如」,因爲百法裏面只有真如是無為法,其他有爲法(比如第八識)不可能等同無爲的如來藏。

世親菩薩《攝大乘論釋》卷5:論曰:……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為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釋曰: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本來清淨,即是真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說,一切法有如來藏

但是如果仔細閲讀《成唯識論》,你會發現,真如其實不等同如來法身。

在《成唯識論》無爲法是沒有功能、沒有生滅、不變動的法。如來法身不是一個無爲法,而是由「五法」所組成——菩提四智(四個無漏有為法),加清淨法界或真如(一個無為法)。

在如來藏經論裏面,如來藏從始至終被界定是無爲法。但是到了佛地,無為法的如來法身有可以廣做佛事、利益有情,明顯變成了具有爲功能的法(無漏有爲法)。

如來藏經論對如來藏的定義,從《成唯識論》的法相分類看,是「如來藏因地是無為+潛能,佛地是無爲+無漏有爲」。

唯識經論裏面有爲、無爲涇渭分明,無法建立「佛地無為兼有為」的概念,所以如來藏的「佛地無為+無漏有為」定義,與唯識的法相分類有無法相融的矛盾。

【琅琊閣】:請注意,這裏不是批評如來藏經論,如前文所説,經論都有自己的主旨與一套自洽的邏輯。

這裏只是指出印度佛教的唯識與般若中觀兩大體系,承襲印度人的思維邏輯,非常重視邏輯的嚴密度,因爲在一個崇尚邏輯思辨的文化,邏輯不夠嚴密,與世間智者或是各路外道辯論的時候,一定會被駁斥,一定落於下風,佛陀的教理就會被外道指責邏輯不縝密、有内在矛盾。邏輯嚴密,無人能破,是龍樹菩薩、唯識祖師、乃至玄奘大師與《成唯識論》,在當代與後世都被高度尊敬的一個主要原因。

但是,從修行角度來説,修行不需要精密嚴謹的名詞分類和理論架構,需要持續實修,抓住教理的重點。唯識與般若中觀經論對許多修行人來説理論艱澀、敘述抽象,不容易掌握;唯識的法相分類比較機械化,如果執著概念上的分類,反而無法契入超越語言思維的實相。這就是爲什麽佛法傳入中國之後,修行人逐漸偏向依據如來藏經與禪宗的文字作爲修行的指導。

 

05. 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是如來藏、是第八識,還是四不像?

【張志成】:上一節指出大方等如來藏經》等如來藏系經論的如來藏與《成唯識論》的真如,雖然都是無爲法,但是無法等同。這一節分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爲什麽是一個「四不像」的自創理論。

首先用下表對比如來藏與第八識的差異:

如來藏系經論的「如來藏」

《成唯識論》的「第八識」

清净、染污(有漏、無漏)? 自性清净,所以因地、佛地都是無漏 因地:有漏、無漏種子

佛地:無漏種子

生滅或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 念念生滅
有爲、無爲? 無爲法 有爲法
善、惡、無記性? 善性 因地是無記性,成佛後才是善性
有沒有功能? 因地時是不變動的成佛潛能,功能尚未顯現;

直到佛地,如來藏出纏成為如來法身,才能夠顯現菩提四智的功能

第八識念念生滅變動,從因地即有見分、相分、有了別性、有持種持身功能,成佛時轉成無垢識、大圓鏡智。

上一節我們指出,雖然如來藏與真如同樣被界定為無爲法,但是精確地說,如來藏不能直接等同真如。如果兩個無爲法都不等同,那麽無爲的如來藏與有爲的第八識當然更是天差地別。蕭平實將第八識與如來藏劃上等號,是一種非常畸形的嫁接。

【琅琊閣】:如來藏與第八識最大的不同是「無為VS有爲」的區分,爲什麽蕭平實的有爲、無爲結合,雙具有爲無爲,是一個畸形的嫁接?

有爲無爲的差異,用形象化的描述很容易理解。無爲法是一個不動的東西,有爲法是動態的、有生滅的。如來藏在成佛之前,就像一個靜態不動的石頭(成佛潛能),第八識是一切時念念生滅變動,就像一個不停在滾動的球。

某一個東西,在同一個時間點,要不是動態、要不是靜態,不可能又動又靜。

在印度佛教的嚴密邏輯裏面,如來藏在佛地的「無爲+無漏有爲」界定,不符合唯識系中無爲有爲界限分明的法相分類方式,但是如果放寬邏輯限制,因地是靜態不動的石頭、成佛時石頭解封顯現神力,完全可以理解。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不是一直變動的第八識,也不是 佛地解封的如來藏。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個「靜態本體+動態種子」的混合體,所以正覺很喜歡用貨倉和貨物譬喻兩者的關係。這種「靜態本體+動態種子」的混合體會造成什麽邏輯謬論?

1. 在唯識的百法裏面,前94個法是有爲,最後的6個是無爲法,從來都沒有雙具「有爲+無爲」的法。百法裏面的「法」是構成現象的基本元素,就像化學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原子。當一個法,有一個外殼和一些内存,而且還是一個靜態的外殼,加一個動態的内存,這樣的法必然是兩個不同的法,或是聚合的現象——用元素譬喻來説,「本體+種子」這個組合顯然不是形容一個元素、一個原子,而是兩個原子組成的化合物。

2. 當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的本體和種子分家,有爲的種子滅掉,剩下無為的本體存在無餘涅槃,無餘涅槃變成「涅槃+阿賴耶識本體」兩個無爲法。既然種子可滅,但是本體不滅,説明「本體+種子」是兩個可以分拆為二的組合體,就像貨倉跟貨物其實就是兩種可以分拆的、可以獨立存在的法。所以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定是兩個法——不是「如來藏=第八識」,是「如來藏+第八識」!

3.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有爲部分是生滅的種子,所以,能夠「持種」的只能是無爲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能夠「持身」的也只能是無爲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能夠了別的也只能是無為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這個有多元功能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怎麽可能是無爲法?

單從有爲vs無爲的界定問題就説明,如來藏無論如何都不可以等同第八識,蕭平實建立的「第八識如來藏」將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法嫁接而且等同,這個畸形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 佛所説的法——既不是如來藏經論裏面的的如來藏,也不是唯識經論裏面的阿賴耶識——是蕭平實獨家發明的四不像概念。

【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從唯識經論來看,除了有爲無爲的矛盾之外,就是將除去煩惱之後「便得顯現」的如來藏,變成你要去找、去觀察的對象。

《大方等如來藏經》:佛言:「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滅煩惱顯現佛性。」

「除去萎花(煩惱),(如來)便得顯現」,修行還是去除我執、法執,讓如來藏的境界顯現,不是去找到如來藏或第八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如來藏顯現的境界是「不思議如來境界」,連阿羅漢、大力菩薩都還未見、證得,正覺同修會所謂的「明心是找到、證悟如來藏」是錯誤的說法。

到了後期的禪宗文獻,禪師的表述隨意,出現了「明其本心、見其本性」的表達方式,如來藏被賦予「真心」的概念,其實還是在表達破執之後的無我、覺悟智慧心境,但是被正覺同修會錯誤解讀為「找到如來藏」。如來藏是成佛的潛能,本具的佛性,不是一個可以被觀察的對象,未成佛前是一個靜態的無爲法,不是正覺同修會的可以持身、可以與七轉識和合運作的「真心」。

正覺學員讀經時,覺得「第八識如來藏」這個説法好像合理,其實是錯以爲《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起信論》的「真妄和合」指的是蕭平實的「無爲本體+有為種子」。

事實上,《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與《起信論》的「阿賴耶識」,是以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真心)為「體」,因為無明或虛妄習氣鼓動,如來藏全體成為生滅變動的「如來藏藏識」或「藏識──阿賴耶識」(妄心),因此稱為「真妄和合識」或「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的識」,並不是說阿賴耶識是由一個不生不滅的部分和一個生滅的部分和合而成。

凡夫識呈現的狀態是「如來藏藏識」(妄心)(《楞伽經》中有時簡稱為如來藏,所以常造成誤解)、「和合識」,如來藏(真心)不顯現,必須經修行「轉捨如來藏藏識中藏識之名恢復為如來藏」[1]或「破和合識相顯現法身(如來藏)」[2],真心、如來藏、如來法身才顯現。

《楞伽經》所表述的修行原理,其實非常類似純粹如來藏經的「去除客塵煩惱,如來藏出纏而顯現為如來法身」。這就是爲什麽我們首先舉出《大方等如來藏經》這部最簡單的如來藏經,先理解《成唯識論》、再理解《大方等如來藏經》,最後看結合如來藏與第八識的《楞伽經》才不會出現正覺同修會的錯亂解讀。

 

本文重點:

  1. 純粹如來藏經論立論簡單,與唯識、般若中觀經論差異巨大。
  2. 如來藏是無爲法,凡夫位不顯現,是佛地境界,沒有持身、持種、了別的功能,所以絕對不等於唯識的有爲法第八識。
  3. 如來藏的「佛地無為+無漏有爲」界定,與唯識的無爲、有爲界限分明的法相分類方式難以共融結合。
  4.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將【有爲阿賴耶識=無爲如來藏】,自創「有爲種子+無爲本體」的四不像畸形混合體,違背如來藏經論對如來藏的定義,也違背《成唯識論》第八識「念念生滅」的定義。
  5. 正覺的「第八識如來藏」,將純粹如來藏經論「去除客塵煩惱、如來法身自然顯現」的修行原理,扭曲為「找一個持身的第八識如來藏」,焦點從減去錯覺變成找到一個東西,給自己增加錯覺。

最後,對比正覺的「第八識如來藏」、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成唯識論》的第八識之間的差異:

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 《成唯識論》的第八識 正覺的「第八識如來藏」
不生不滅 念念生滅(不分種子心體) 種子生滅、心體不生滅
不變動的無爲法 有爲法(有功能、有變動) 種子有爲、心體無爲
成佛的潛能,凡夫時已完全具足,只是被客塵煩惱所覆而無法顯現(真心不顯現) 一切染净法所依,從凡夫位修行到佛地是一個有漏種子被汰換、無漏種子勢力增長顯現的過程,一直變動 未成佛在凡夫位,「第八識如來藏」真心已經顯現,與妄心和合運作
修行去除客塵煩惱,成佛時此潛能恢復為如來法身(真心顯現) 因地八識都是有漏(有漏種子所生),成佛時八識都是無漏(無漏種子所生) 「第八識如來藏」到了成佛位才去除所有有漏種子,變成無垢識
成佛前沒有如來智的功能 成佛前有了別功能,有見分、相分 成佛前有了別功能,有見分、相分
沒有唯識的持種概念 是種子識 是種子識
與持身功能的概念無關 有持身功能 有蕭平實幻想的持身功能(行蘊)
等同唯識經論的真如,又有無漏種子的概念 含藏一切染净種子 含藏一切染净種子

 


[1] 《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恒注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妄想為因、境相為緣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現,計著名相起苦樂受,名相纏縛,既從貪生復生於貪,若因及所緣,諸取根滅不相續生,自慧分別苦樂受者,或得滅定,或得四禪,或復善入諸諦解脫,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捨、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惟了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不為外道惡見所動,住不動地得於十種三昧樂門,為三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願力,不住實際及三昧樂獲自證智,不與二乘諸外道共,得十聖種性道及意生智身離於諸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界住現法樂,而不捨於勇猛精進。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臆度起見不能現證,如來於此分明現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CBETA, T16, no. 672, p. 619, b29-p. 620, a1)

[2] 《大乘起信論》卷1:「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見,得利益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c5-19)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