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醫師的評論

蘇醫師:請正覺同修會舉出「無餘依涅槃,有第八識『獨』存」的《經》證!!!

蘇醫師:請正覺同修會舉出「無餘依涅槃,有第八識『獨』存」的《經》證!!!

 

看完了《正覺教團弘法視頻》;《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瑯琊閣;第108集:如來藏為三乘菩提之核心——王正超先生》

觀感是:這都是《平實教‧正覺宗》老掉牙的 「制式樣板文章」,大都批判過了,擇要點評如下:

 

[第一].《平實教‧正覺宗》蕭平實,在思辨and/or論述上,最大的病根之一,就是:

莫名其妙地直接就把“(唯識學系統)第八識”= “(如來藏系統)第八識”=“如來藏”=“真如”=“真如「理」”=“真如「心」”=“涅槃”=“圓成實「性」”=“空”=“空「性」”=“實際”=“本際”=……

【編按:補充一下,還有 …… = 阿含經的「如」, = 《瑜伽師地論》的和其他經論裏面的「本母」或者「諸法本母」,= 中觀經論的「諸法實相」,= 禪宗的「真心」, = 《六祖壇經》的「自性」和「含藏識」,= 蕭平實自己發明的「實相/實相中道心」、圓成實性心,= 《楞伽經》、《密嚴經》、《起信論》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藏識」、「如來藏藏識」, = 阿含經的「入胎識」,= 阿含經的「識緣名色」的「識」……

正覺同修會在文章書籍裏面,嚴格要求必須用神我的「祂」,作爲以上所有名詞的正確代名詞!堪稱末法凡夫學佛的奇葩現象之一!】

⇒⇒這種亂七八糟的混淆,當然跟蕭平實的IQ與學力,有著絕對的關聯。

⇒⇒更糟糕的是,

⇒⇒有人竟然“把「混淆」當成「圓融」”,這更是愚蠢!

 

[1]. 我個人曾經於於 2022/05/27 20:31名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的PO文中,有詳細批判過.【匯整於:本平台Jan 27 Thu 2022蘇醫師:《平實教‧正覺宗》這種「歷歷在目、了了分別」的「觀」,有資格稱為「證無能取、所取的無分別智」嗎?——留言版第1765,1767樓PO文中】,有興趣者, 煩請移步參考。

[2]. 他們這一票人,“自以為「圓融」,可以到處混用,兩邊通吃,指東打西,以西為東”。

⇒⇒其實,這是最最愚蠢的!

⇒⇒因為:「一戳就破,兩邊不是人!」

⇒⇒那麼,該如何“戳破”這類“模稜「兩可」”的說法呢?

⇒⇒很簡單嗎,用“取代法(substitution)”!!!

⇒⇒ 我們可以隨時引一段語句,或經論原文,把這當中的關鍵字輪番「取代」,套進去看看,檢驗一下,原文本語句是否不改原意,或者多所扭曲,甚至變得荒謬可笑呢?

 

[第二]. 本文作者,受到蕭平實的誤導,竟然把佛的「六識說」,說成是「外道邪說」!???

我的回應是:「應成中觀」怎麼說,是一回事;「六識」是“佛”說,則是另一回事!!

⇒⇒是哪個蠢蛋,把①「應成中觀」與②「佛說六識」這兩者等同起來的呢? 又是蕭平實!!!

⇒⇒告訴你: 「六識」是佛說、「八識」是佛說 (例如:《解深密經》、《宋譯楞伽》)、甚至「九識」 (例如:《密嚴經》、《魏譯楞伽》),都是佛說!!!

【編按:《攝大乘論》有十一識分類!】

[第三]. 談到「第三時(第三轉法輪)」嗎,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多次批判過,不贅。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蕭平實團隊亂入《中文唯基百科》,把《解深密經》佛金口所說的「第三時了義教」,從原本的“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教,竄改為“如來藏”教!???

[1]. 這次,作者王先生的論述,在前半段已經有引入《解深密經》當中“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來說明,這是正確的。算是一種改進。

⇒⇒《彌勒‧世親‧辨中邊論》也有“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一說。

 

[2]. 但是,在最後總結時,卻又來一個偷換概念,企圖魚目混珠!

⇒⇒作者說道:「這一個階段講述了如來藏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別中更深細的智慧,也就是道種智和成佛的一切種智。依此自心如來藏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中道實相清淨自心真如,圓滿成就究竟佛果。」!???

⇒⇒按照我的看法,本段文字應該改為:

「這一個階段講述了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依此『「唯識」中道』,見道、修道,圓滿成就究竟佛果。」

 

[第四]. 還是一個老問題 :所謂的“『無間等』”、“『無間等』法”,被蕭平實望文生義的說成“『恆常相續, 沒有間斷』的不變異常住法”。

【編按:正覺同修會以爲《阿含經》等舊譯經論裏面的「無間等」這個詞,是指蕭平實發明的常住法「第八識如來藏」,還自創了一個「無間等法」的名詞。

無間等,梵文是abhisamaya,玄奘翻譯爲「現觀」,其他經論裏面有翻譯爲「正觀」或「現等覺」,意思是「對於所觀境直接清楚的知見」,是直接性的智慧直觀,但是這種智慧直觀不是我們一般人(或是正覺同修會)理解的「現前觀察某個東西」。

正覺同修會讀到的「無間等」出自求那跋陀羅翻譯的《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9: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雜阿含經》卷3:「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又復差別者:「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究竟苦邊。」」(CBETA 2022.Q1, T02, no. 99, p. 18c15-18)

《雜阿含經》卷4:「爾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功德,愛欲味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惡,速受染色。憍慢婆羅門即於座上解四聖諦——苦、習、滅、道,得無間等。」(CBETA 2022.Q1, T02, no. 99, p. 24a28-b4)

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這些名詞,都是智慧的同義詞,跟唯識的「第八識」、如來藏經的「如來藏」沒有關係。阿含經裏面的比丘可以「修無間等、得無間等」,他們修的、證的,是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

求那跋陀羅將abhisamaya翻譯為「無間等」,因爲「abhisamaya」是指智慧與其「」前的對境沒有間隔(無間)、如實(平、相)而「」見的境界。玄奘大師將abhisamaya翻譯為「現觀」,所以玄奘的譯本,包括600卷《大般若經》和唯識經論裏面都只有「現觀」,沒有「無間等」 

 

[第五]. 還是一個被多次抨破的老問題:“「無餘依」涅槃,第八識「獨」存”的問題。

[1]. 記得我曾經po文如下:

¥~~~~~~~~~~~~~~~~¥

[第三]. 至於: 44樓一貼破邪說 :

[1]. “七轉識可以離開第八識而有嗎?不行的.”

我的回應是:

⇒⇒這是正確的。

[2]. “第八識可以離開七轉識而有嗎?正是如此。不互緣時,唯第八識圓成實性,了了嗎”;

我的回應是:

⇒⇒這是嚴重錯誤而企圖誤導大眾的。

⇒⇒我曾經po文說過:

*~~~~~~~~~~~~~~~~*

蘇醫師 於 2022/05/04 10:22

再po一次,第十天了,平實教正覺宗喉舌們,對此還是沒有像樣一點回應。

[1]. 請問,哪部《經》、《論》明明白白的說到“「無餘」涅槃,第八識『「獨」存』”呢?

⇒⇒至於,蕭平實naïve 的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想法,以及含糊籠統甚至不合邏輯的胡言亂語,是一概無效的!

[2]. 接下來,就是個人昨天po文提過的:

《成唯識論》早已明言 :「第八識」與「第七識」這兩者的關係是“「互為」俱有依”;《成唯識論‧卷七》更明言: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俱轉。」

⇒⇒我也多次提到:“如兩蘆束~相互依存的共構關係:「第八識」不可能離開「第七識」而獨存;反之亦然”

⇒⇒因此,《平實教‧正覺宗》蕭平實一再宣稱“無餘涅槃中,第八識「獨存」。”完全是他自己naïve而一廂情願的錯見!

假如你硬要說“無餘涅槃,第八識體還存在”的話,

⇒⇒那麼請問:那“第七識體”呢?“第七識體”還存在嗎?

⇒⇒①假定“第七識體 「也還存在」”的話,

⇒⇒能夠說“第八識 「獨」存”嗎?

⇒⇒②假定“「與第八識互為俱有依而相互依存」的第七識體「不存在」”的話,

⇒⇒那麼,第八識體,還能繼續存在嗎?

*~~~~~~~~~~~~~~~~*

¥~~~~~~~~~~~~~~~~¥

 

⇒⇒所以,在第八識與第七識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不互緣”的關係。

⇒⇒我再說一次,如果有,請舉出《經》證!!!

⇒⇒至於“不互緣時,唯第八識圓成實性”????

⇒⇒這種講法,顯然完全不懂「唯識三性」,不值一哂。

⇒⇒同樣的, 「無餘依涅槃,第八識「獨」存」, 也請舉出《經》證!!!

 

[2]. 另一方面,有關「互為因果」,我再補充《無著攝大乘論》的兩段「反證」:《攝大乘論本》CBETA 電子版

(1). [0134c15] 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2). [0135b13]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如《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伽他曰:

「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  亦常為因性。」

 

【編按:玄奘大師翻譯的《本事經》說,「壽、煖、識」是「因緣生」的「無常法」:

《本事經》:「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諸有情身,常為三種勇健怨賊隨逐切害。云何為三?一者衰老勇健怨賊;二者疾病勇健怨賊;三者無常勇健怨賊。如是三種勇健怨賊,常隨切害諸有情身。有情身中,略有三法:一者壽命;二者煖氣;三者心識。如是三法,遠離身時,名為死沒。臭穢屍骸,棄在塚間,無所復用。所以者何?是身虛偽,諸法合成,其中勝者,謂壽、煖、識。而此諸法依因緣生,無常無強、無堅無力、迅速滅壞。(CBETA 2022.Q1, T17, no. 765, p. 696b16-29)

顯示更多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