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密意」的佛法

《戒律篇》(6):受持三皈依與五戒

《戒律篇》(6):受持三皈依與五戒

 

01. 正覺同修會的「三皈依」是否如法?

最近很多同修除了問菩薩戒如何持守的問題,也有很多同修問及正覺同修會的「三皈依」(包括通訊皈依)是否如法。

佛陀在世,佛弟子是直接在佛陀面前自誓皈依。無佛在世,按經論所説,應在三寶面前正式皈依。正覺同修會要求在平實導師坐下三皈依是依據蕭平實是開悟證果的「大乘勝義僧」,所以佛弟子應該皈依全球證量最高的開悟聖人。

這個做法有幾個問題:

  1. 一個修行人開悟與否、入地與否,應該如何檢驗?如果平實導師不是開悟聖人,乃是凡夫,或是犯菩薩十重戒者,他所證明的三皈依和五戒完全無效。
  2. 三皈依和五戒是佛弟子在三寶前所做的一種宣誓儀式。按佛教傳統,三皈依與五戒可以在任何寺院裏面,由出家僧寳主持儀軌,刻意要求學員必須在某位開悟的在家居士面前皈依受戒,並無必要。
  3. 正覺同修會不承認其他出家僧寳主持的皈依受戒儀式,這種不尊重出家僧寳的做法是否不如法?

有疑慮的同修可以去寺院重新皈依受五戒,文末的附錄提供一些參考資訊,其中有提到「傳授戒法者,唯有僧眾,且須具有十年以上戒臘,德學高尚者,方能擔任」,這個説法大家可以參考。

 

02. 通訊三皈依是否如法?

正覺同修會針對大陸弟子舉辦所謂的通訊「三皈依」,學員按照一定的過程儀式在佛像前自誓皈依,然後填寫表格,寄到臺灣正覺會去,再由臺灣正覺會審核後發所謂的皈依證。根據大陸學員提供的消息,正覺不承認學員在其他寺院的三皈依,要求他們重新在平實導師坐下皈依。

按《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所説,無佛在世,三皈依與五戒應該由出家僧寳做證明師:

 

問三自歸事品第十四

問:「三自歸趣得人受,復有不應受者不?」答:「除五逆罪得。」

問:「三自歸斯行何事?」答:「身口意不行邪事,及不隨邪見師。」

問:「云何犯三歸?」答:「好邪見,隨外道師。」

問:「若犯三自歸,云何悔?」答:「向本師悔。若無本師,向餘比丘亦得。」

問:「若不能持,得還不?」答:「得。」問:「若還。還云何?」答:「向本師、若一比丘言:『我從今日以後,不復能歸佛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若不滿三,故成就三歸。」

問:「或人受三自歸,乃悔宿命惡逆,為是理非?」答:「無此理。」

問:「三歸正得從一人受,復得從三人各得受一歸不?」答:「不得。」

問:「受三歸法要終身,復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不?」答:「隨意多少。」

問:「若從師受一年半年自歸,日滿後故是師非?」答:「一從受法,終身是師。」

問:「三自歸,得但受一二歸不?」答:「不得。」

問:「受三歸,現前無師得逢,從文受不?」答:「不得。」

問:「先受三歸犯不悔過,得更受不?」答:「不得,要當悔。若欲當受,捨先所受。若不捨更受者,不得。」

 (CBETA 2020.Q1, T24, no. 1483a, pp. 981c23-982a18)[A10]:日【CB】,曰【大】

 

關於以上内容,《佛說目連五百問經略解》卷2做出如下解釋:

《佛說目連五百問戒律中輕重事經釋》卷2:「問。受三自歸現前無師。得逢從文受否。答。不得。釋。謂佛以法為師得成大果。若人受三自歸。或現前無師。亦得逢於經文。即從文中受否。答。不得。以無所授之師故。不類法先佛後而相例故。(CBETA 2020.Q1, X44, no. 751, p. 945b24-c3 // R95, p. 650b8-11 // Z 1:95, p. 325d8-11)

《佛說目連五百問經略解》卷2:「問。(欲)受三歸。現前無師得逢。從文受不。(或對佛前。依戒文而得受耶)。答。不得(若受菩薩戒。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可許佛像前自誓受戒。此三皈五戒。乃至比丘戒。俱不得。何也。若威音王那畔無師傳授。則可。威音那畔以來。若無師授[*]〔蓋〕屬天然外道故也○不悔更受問第十三)。(CBETA 2020.Q1, X44, no. 750, p. 897b9-12 // R71, p. 213b9-12 // Z 1:71, p. 107b9-12)[]:蓋疑盡下同

按此經的解釋,佛不在世,三皈五戒應該在三寶前正受,懺悔也應該在出家眾前進行,依據此經所説,通訊皈依並不如法,有疑慮的同修應該向各地的寺院和出家僧寳查詢厘清。

 

附錄:關於三皈依的資訊

【出處: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5&item=72&bookid=2c907d4945ac514c0145d9587d26014e&ch=1&se=6&f=1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因此,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應該進一步發心求受淨戒,從受戒中得到清淨戒體,仰仗諸佛菩薩、龍天護持,進而精進向道,成就三無漏學。再者,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戒的本質在於「不侵犯」,從不侵犯他人中,完成自己身口意三業的清淨,這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就是慈悲心的體現;戒也是摒除習氣,立志與貪瞋癡煩惱的魔軍相對抗,所以說受戒也是一種修行。

戒,分為出家戒與在家戒。屬於在家信眾受持的戒法有:五戒、菩薩戒和八關齋戒。受戒有什麼好處?

1.可以增加信心:經由戒法的受持,可以對佛法的信仰更肯定。

2.可以生出功德:受戒後,在天龍八部的護持下,自有好因好緣。

3.可以產生力量:面對困難逆境,有勇氣去克服,處事也比較不會優柔寡斷。

4.可以人生平安:因有願心的堅持,龍天護法的加被,自然就會平安。

5.可以增加道念:發心修行,服務眾生,自能道念不退。

6.可以慧由心生:有了戒法,可以約束放逸的身心,由內心慢慢生出智慧來。

7.可以獲得尊重:受戒以後,可以受到長老大德的另眼看待,同道尊重及社會人士的尊敬。

8.可以產生和諧:有了戒法,在團體中,容易跟大家融和在一起。

 

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也是根本戒,佛陀常讚五戒為「五大施」。五戒的殊勝是:

1.五戒是做人根本道德。

2.五戒是倫理基本德目。

3.五戒是了生脫死的正因。

4.比丘戒是由五戒昇華境界。

5.一切戒皆由五戒中分支開出。

通常「佈施」,是以身外物利人,只稍有施捨心者,皆可以做到;「持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比佈施更可貴。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佈施還大。

 

所謂「五戒」是: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1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神通說得到神通,這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大妄語。

*2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皆屬妄語。

*3方便妄語:即善意的欺騙,為別人利益著想,或不想麻煩別人而說的妄語,即方便妄語。

5.不飲酒

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根本上講卻只有一條──不侵犯眾生。人間的鬥爭、動亂、不安,主要就是由於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 如果世間上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那麼人間淨土的理想就不難實現了。

依經典記載,受持五戒有十種利益: 1. 滿足一切智,2. 如佛所學而學,3. 智者不毀,4. 不退誓願,5.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槃,8. 得無纏心,9. 得勝三昧,10. 不乏信財。

此外,能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佈施,自然能發財;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得美譽;不喝酒而能遠離毒品,自然身體會健康,智慧清明。

 

(一)  受戒的程式:

1.敷坐請師;2. 戒師開導;3. 請聖; 4. 懺悔;5. 問遮難; 6. 三番羯磨;7. 秉宣戒相; 8. 發願;9. 勸囑;10. 回向。

(二) 受戒的注意事項:

1.傳授戒法者,唯有僧眾,且須具有十年以上戒臘,德學高尚者,方能擔任。

2.乞受五戒,應以恭敬、懇切的心到寺院中求受,注意儀容整齊。

3.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即終身)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

4.受戒後應該確實持守,並時常參加寺院的共修會或求受八關齋戒。

5.不慎破戒是可以發露懺悔的,懺悔後,即得清淨;破見則如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6.受戒後,可以再複戒。

7.不離不棄衣又稱禮懺衣,唯誦經、禮佛、拜懺、共修時可以披搭,除此,不可以任意穿著。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