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法義辨正

台灣師兄整理的「蕭平實居士謬說法義108項」(第一部分:1-33條)

 

琅琊閣按:非常感謝整理資料的師兄!增補、修正、調整了一些内容,分三批發表,後續會繼續按照這個格式增添資料。

佛教經論的修行原理、法相分類,只有一個目的——證人無我、法無我——也就是證「五蘊無我、五蘊皆空」,不是如正覺同修會蕭平實所説的「找到真實、常住、不變、能生萬法的第八識如來藏」。

 

(重整)110年蕭平實居士謬說法義項目統計如下:

正覺蕭平實居士常常自豪說,他是證悟者絕不會錯說佛法,怎麼講都對。法義辨證要斷頭自裁,否則要拜勝者為師,既然如此,大眾就來撿點一下,看他要自斷108個腦袋,還是拜真相平台為師。(蕭平實居士錯繆法義不止108個,因他喜歡108這個數位,就先整理108個。 )

…………………………………………………………………………..

1.【持業釋、依士釋】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持業釋:就是從執持業種上來說的。依士釋: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而稱名的。

《正確的是:「持業釋」與「依士釋」是梵文組詞的方式,梵文一共有六種組詞方式,稱爲「六離合釋」,就像中國的「六書」是六種造字法則。

「持業釋」即前節之語對後節之語,有形容詞、副詞,或同格名詞之關係者,故後節之語常為名詞或形容詞,與第八識持種無關。

「依士釋」,即凡是依前節之語而限制後節之語的複合詞,與菩薩心性無關。》
……………………………………………………………………….

2.【爾焰】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爾焰是渴愛和惑亂。

《正確的是:爾焰是境界、所知的意思,是一切觀察的對象,沒有負面含義。
………………………………………………………………………

3.【非我、非異我、不相在】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這個五蘊我不是真實的『我』,但也不能說與『我』不相干,因為祂們與『我』一直都在一起,而又不互相包藏。能如此觀察而實際證實這道理的人,就是證得真正智慧的人。

《正確的是:「(五蘊)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出自《雜阿含經》,這個句型否定的是20種「我見」,是分析、觀察五蘊身心無我的方法。蕭平實把這裏要破除的「我」當成如來藏(真實我)解讀,將此句變成解讀「如來藏真我」與五蘊之間的關係。

五蘊每一蘊上都可以有四種「薩迦耶見」,合計20種「薩迦耶見」。

以色蘊為例:

1、「色是我」以色蘊為「我」,其他四蘊為「我所」,

2、「色異我」:以色為「我所」(異我),其他四蘊為「我」,

「相在」有兩種情況:

3. 「我」在色中,

4、色在「我」中。

「(五蘊)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對上面四種「色蘊與我之間的關係」的否定句型。

…………………………………………………………………………

4.【第八識不是「生滅有為種子 + 不生滅的無為本體」混合體】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是「生滅有為種子+不生滅的無為本體」混合體。

《正確的是:第八識不切割為【本體+種子】,整個都是有爲法,整體生滅。

窺基大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一說:

「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一者、最勝故,二、與此相應故,三、所現影故,四、分位差別故,五、所顯示故。言初心法八種,造善造惡,五趣輪轉,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有為法中此最勝故,所以先言。

窺基大師上文指出,八識是八種心法,是有爲法中「最勝」,所以在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裏面,八識心王排第一位。

從邏輯上說,無為在唯識經論是指沒有變動生滅的法,有爲是有生住異滅的法。前者靜態、後者動態。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個「靜態本體+動態種子」的混合體,所以正覺喜歡用貨倉和貨物譬喻兩者的關係。這種「靜態本體+動態種子」的混合體會造成各種邏輯謬論。

1. 在唯識的百法裏面,前94個法是有爲,最後的6個是無爲法,從來都沒有雙具「有爲+無爲」的法。百法裏面的「法」是構成現象的基本元素,就像化學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原子。當一個法,有一個外殼和一些内存,而且還是一個靜態的外殼,加一個動態的内存,這樣的法必然是兩個不同的法,或是聚合的現象——用元素譬喻來説,「本體+種子」這個組合顯然不是形容一個元素、一個原子,而是兩個原子組成的化合物。

2. 當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的本體和種子分家,有爲的種子滅掉,剩下無為的本體存在無餘涅槃,無餘涅槃變成「涅槃+第八識本體」兩個無爲法。既然種子可滅,但是本體不滅,説明「本體+種子」是兩個可以分拆為二的組合體,就像貨倉跟貨物其實就是兩種可以分拆的、可以獨立存在的法。所以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定是兩個法——不是「如來藏=第八識」,是「如來藏+第八識」!

3.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有爲部分是生滅的種子,所以,能夠「持種」的只能是無爲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能夠「持身」的也只能是無爲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能夠了別的也只能是無為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這個有多元功能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怎麽可能是無爲法?

………………………………………………………………………

5.【五別境心所法】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五種了別六塵境界的心所有法,了別境界的功能性。

《正確的是:「別境」的「別」是「各別」的意思,不是「了別」。能了別的心所法是五遍行當中的前四個:作意、觸、受、想。想即取相,取相完成也就是了別完成了。「識」的了別功能不是靠五別境心所法,五別境是了別境界之後,眾生歷緣對境時,面對各別各種的情境,進一步生起的細緻精神活動,例如貪愛(欲)、專注(定)、分析辯證審查(慧)。》

………………………………………………………………………..

6.【所知障】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所知障沒有種子。

《正確的是:所知障有種子。所知障「是現非種」:八地依然有所知障的存在在,是仍有現行會出現,不是只有種子存在而現行已伏。

《成唯識論》卷2:「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為聲聞種姓、一分立為獨覺種姓。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二障種俱可永害,即立彼為如來種姓。」(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9a23-27)

《成唯識論》卷10:「第七識俱煩惱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內起無麁細故。」(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54a22-25)》

……………………………………………………………………………………

7.【法處所攝色】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緣於五塵上的法塵。

《正確的是:法處所攝色與五塵無關。五種法處所攝色都不是前五識可以了別的,而是意識了別(緣)的對象(除定果色以外)。 》

……………………………………………………………………………………

8.【次法】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次法」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

《正確的是:法次法向(法隨法行)這個複合詞裡面:「法」 指涅槃,「次法」或「隨法」 指「八聖道」。 》

………………………………………………………………………….

9.【童女迦葉】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是女性。

《正確的是:童子迦葉,是男性。

玄奘翻譯的《本事經》卷6〈3 三法品(六-七)〉:「童子迦葉與其同類,有無量人,恒集同修巧辯說行。其劫比拏與其同類,有無量人,恒集同修教誡、教授大苾芻行。」(CBETA 2021.Q1, T17, no. 765, p. 689b10-13)》

………………………………………………………………………..

10.【無遮大會】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無遮大會是法義辯論大會。

《正確的是:五年一度平等行財施及法施的法會,因為佈施對象不分賢聖道俗身份貴賤,所以稱為「無遮」,因為此盛會涉及法施,所以可以包括說法、論法、辯法,但不是單指公開辯法大會。 》

……………………………………………………………………….

11.【真見道、相見道】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真見道位在第七住位,七住至十回向是相見道位,通達後入初地才是通達位。

《正確的是: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

窺基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1:「二加行位。從資糧後四種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順定。四無間定。三通達位。從四定後初地初心真相見道。四修習位。從見道後至金剛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極喜。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極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五究竟位。」(CBETA 2020.Q4, T33, no. 1710, p. 525b26-c2)

……………………………………………………………………..

12.【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必須要知道有一個「常住法」如來藏,才能夠不怕無餘涅槃是斷滅境界,而能安心修行十二因緣。

《正確的是:「法住智」是通達緣起法所得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取證涅槃的必要條件。「法住智」與是否「知道有個常住法恆存」毫無瓜葛。

琅琊閣網站上的《正覺法義辨正:「法住智」與「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一文於2019-10-23在痞客邦網站刊登。2019-12-06蕭平實在增上班講《瑜伽師地論》卷94第六目【法住智,涅槃智】時,忽然說今天有重要的補充資料,在螢幕上播放《須深經》,然後解說所謂「法住智」就是:要先懂得生死流轉,再理解十二因緣,才能進修進一步得慧解脫果証涅槃。

也就是説,蕭平實將自己一向的説法,以及在《涅槃》一書的説法——法住智是先知道有個本住法第八識如來藏——在增上班徹底修改!此類「偷改法義」做法,是正覺同修會一貫做法,讀者可以自行比對前後説法。 》

…………………………………………………………………………

13.【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能了知眾生自己的七轉識心行。

《正確的是:佛智慧(菩提)遍知一切眾生的心行。

鳩摩羅什譯本的「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玄奘翻譯的《說無垢稱經》是:「遍知是菩提,一切有情所有心行皆遍知故」。正覺的開悟聖人,可以「遍知一切衆生心行」了? 》

………………………………………………………………………..

14.【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會六入、不分別六塵。

《正確的是:無門是菩提,內六處等所不離故。「菩提」指的是 佛的智慧。

玄奘翻譯:無門(間)是菩提,內六處等所不離(雜),整句的白話語譯:(菩提的)正智就是能了知(諸法實相、眾生心行)的門, 除此更無(其它門有)能了(知之)用故;(正智)與內六處,體不相離,依六處起,能了諸法(實相、眾生心行 ),即名為『門』,更『無(其它)門 』也。 

…………………………………………………………………………

15.【大乘見道階位與所證】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七住位明心見道是找到阿賴耶識的所在與功能。

《正確的是:大乘見道在初地,所證是真如,與阿賴耶識無關。

………………………………………………………………………………………

16.【假必依實】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將第八識如來藏界定為真實不變的真,將前七識和五蘊十八界界定為假法,一切法都要依第八識而有。

《正確的是:依有體的「依他起性」或「圓成實性」上面而起無體的「遍計所執」假法;依他起性的「假法」必須依「有體的實法(實事)」,譬如「軍隊」必須依「士兵」而有,譬如蛇的錯覺必須依繩而有。》

……………………………………………………………………………………

17.【第七識可以處處做決定】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七識是處處作決定的識。

《正確的是:第七識不做決定,做決定的是意識。第七識只緣第八識的見分,不了別其他法,所以不能「處處」做決定,做決定的是意識的思心所。

1. 第七識屬無記性,不造善、惡業,當然不做決定,唯一的決定是不斷了別第八識的見分。

2. 做決定的是意的思心所:

《大乘成業論》:「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為身業。此思能引令身相續異方生因,風界起故。具足應言動身之業,除動之言,但名身業,如益力之油但名力油,如動塵之風但名塵風,此亦如是。十業道中,初三業道許身業攝,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如何思業而得彼名?由此思業能動其身,令行殺、盜及邪行故。思力動身令有所作,即名思作,如世間說狂賊燒村薪草熟飯。」(CBETA 2021.Q2, T31, no. 1609, pp. 785c23-786a3)

《顯揚論》云:身、語二色,性非善惡,表善惡故,假名善惡,故體即思。思有三種:一、審慮思,審慮所作故。二、決定思,決定將作故。三動發思,正起動作故。取此第三。為業道體。

3. 末那識只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相應,不與「我嗔」相應,起嗔恨心時當然是意識思心所的決定:

《成唯識論》卷4:此意相應有幾心所?且與四種煩惱常俱,此中俱言顯相應義。謂從無始至未轉依,此意任運恒緣藏識,與四根本煩惱相應。其四者何?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是名四種。……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愛著我故,瞋不得生。故此識俱煩惱唯四

…………………………………………………………………………..

18.【第八識不是圓成實性】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又稱為如來藏,其體性是不生不滅的圓成實性。

《正確的是:在唯識經論中,第八識屬於百法前96位的有爲法,生滅變動,屬依他起性,而且不等於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真如才是圓成實性。》

…………………………………………………………………………………

19.【阿賴耶識不屬於識蘊】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所以不屬於識蘊。

《正確的是:阿賴耶識是生滅有為法,屬於識蘊。

《顯揚聖教論》:識蘊建立有三種:一種類差別、二依差別、三雜染清淨差別。種類差別者,有二種:一阿賴耶識、二轉識。依差別者,謂六識身。問:阿賴耶識於六識中何識所攝?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由此識密記攝故,薄伽梵不為一切說,若善巧者即由此隨解。

窺基大師撰《成唯識論述記》卷8:此論下云:「謂:色蘊中除根餘色,除受蘊全,除行蘊觸,除識蘊中本識、意根,餘想蘊全。三蘊少分,為名色支體。(CBETA 2021.Q1, T43, no. 1830, p. 519b5-11)》

…………………………………………………………………………………

20.【枯木禪】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枯木禪是一種修禪定的方式。

《正確的是:是指「因為錯修默照禪而執著一念不生」的狀態。 》

……………………………………………………………………………………

21.【外相分、外六塵】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眾生的第八識共變出「外相分、外六塵」,然後第八識藉五色根接觸「外相分、外六塵」,是在識外的境界,變成「外境實有」理論。

《正確的是:所謂「相分」就是識的一部「分」,「相分」是相對於「見分」而說,「相分、見分」都在識之内,沒有内、外之分!若有内、外之分,違背「唯識無境」的正義,若有外相分,必有外見分,產生另外有一識存在。 》

…………………………………………………………………………………

22.【六入】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六入有外六入與內六入。外六入是指五色根的浮塵根與意根接觸外六塵的現象,內六入是指五色根的勝義根(頭腦)接觸到內六塵的現象。 」

《正確的是:「六入」沒有外六入與內六入。五塵接觸五淨色根、法塵接觸意根而生起覺知的過程,並無「內、外的接觸」之分。十二處(入)才可區分為【外六處(入)= 六塵】,【內六處(入)= 六根】。 》

……………………………………………………………………………………

23.【愚者難分識與根】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分不清「意根」與「第七末那識」的概念,是佛所破斥的:愚者難分識與根。

《正確的是:「愚者」以為「根」有了別的功能,不知道「根」的功能只是作為「識」生起的主要增上緣;「識」才有了別、緣慮的功能。「意根」是意識生起的增上緣,「第七末那識」只能了別第八識見分。 蕭平實將意根等同「第七末那識」,就是「愚者難分識與根」的一個經典例子!

…………………………………………………………………………………

24.【阿賴耶識是常住法、本有法、第一因?】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阿賴耶識是可以自己獨存的「本有法」、第一因、常住法。

《正確的是: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與七轉識互爲因緣,不是出生萬法的「第一因」;「第一因」是 佛所破斥的梵我見。

…………………………………………………………………………………

25.【第八識造成器官移植的排斥現象?】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別人的器官進入自己的身體時,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會對它產生排斥現象,因此移植后需要藥物來抑制這排斥現象。 藥物可以騙第八識如來藏。

《正確的是:組織、器官移植後會不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完全取決於受捐者免疫系統是否偵測到它認定不屬於自己身體的外來物——「抗原」。比如輸血,相同血型不會出現排斥現象,沒有A、B抗原的O型血可以輸血給其他所有血型的人。 》

……………………………………………………………………………………

26.【見道之後會退轉?】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若沒有真善知識攝受,七住位明心之後也可以自我否定、或是因爲福德不夠而退轉。

《正確的是:大乘初地見道是「證不退」,一定不退轉。正覺所説的《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七住位「不退」指不從大乘修行退回二乘。經論對於「不退」有各種分類。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複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既然七住位是「不退位」,應當凡屬平實導師印證為明心開悟者皆得不退,因為判定為七住之故,如果有退,只能説明蕭平實不是善知識!

窺基大師撰《成唯識論述記》卷3:「不退有二種。一已得不退。二未得不退。前初地得。後八地得。故言不退。初地已去證不退。八地以去行不退。初地已去尚有相續趣求所得。未能念念轉轉增進。初說迴心名不退者。即地前位皆名不退。不退起煩惱故。而義有別亦不相違。由是不退總有四種。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心。二證不退。入地已往。三行不退。八地以上。四煩惱不退。謂無漏道所斷煩惱。一切聖者今說迴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以得證淨故亦名信不退。然未至彼位 若十住第七心等亦名住不退。即應有五。論直往者唯四不退。」

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卷71:問:現觀智諦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現觀智諦現觀者,終不復能依諸妄見而有所作,於自所證而有疑惑,於諸生處而有貪,現行世相計為清淨,誹謗聲聞、獨覺、大乘作惡趣業。

「真見道」位成就「現觀智諦現觀」的菩薩,不會對自己所證起疑惑,當然也不會退轉。正覺同修會釀成「三次法難、多人退轉」的「明心開悟」一定不是真見道!】

……………………………………………………………………………………

27.【斷我見】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知道意識無常、對此心得決定,就是斷我見。

《正確的是:知道意識無常只是在理論層面去除「意識是常」這一種「常見」,沒有斷我見,從小孩子到成年人都知道意識在熟睡時會斷。「我見」的定義有很多,核心定義是「常、一、獨存、主宰」。斷我見是觀察一切身心與世界皆是五蘊所構成,觀察五蘊的自相與共相——它們的共同特質都是無常、苦、無我——並實證四聖諦理,這樣才算是斷我見證初果。》

……………………………………………………………………………………

28.【空性】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是空性,能出生五蘊等一切法,第八識與五蘊非一非異。

《正確的是:「空、空性」是般若中觀經論的用語,般若中觀經論說五蘊等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此法性又稱為「空性」。 空性是唯證乃能相應,無法用語言形容、憑意識推論臆想。般若中觀經論不討論第八識、第七識,唯識經論的第八識是【念念生滅的有為法】,不等於空性【不變異、無功能的無為法】。 》

……………………………………………………………………………………

29.【空相】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空相是「第八識空性顯示的相」,即是意根心和見聞知覺性的六識心。

《正確的是:「空相」是一切法「空性」的「相貌」(特徵)。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法的「空」的「相」貌指的是一切法沒有生滅、垢淨,增減等等相。

窺基大師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2:「經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贊曰。前告法體空。今告法義空。是諸法者。指前對空色受等法。本無今有名生。暫有還無名滅。障染名垢。翻此名淨。相廣名增。翻此名減。勝空者言。依世俗諦。許色等有。可有生等。依勝義諦。色等本空。如何空中更有生等。故生滅等空相皆無。如應者言。遍計所執及依他上自然生法本性空無。法性色等體即空理。皆無如彼二乘等執生等位別。故說空相不生滅等。」

……………………………………………………………………………………

30.【第八識不可以獨存涅槃】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可以獨立存在於無餘涅槃。

《正確的是:第八識不可以獨立存在,第八識與七轉識互爲因緣(其中第七識是第八識生起的「俱有依」;「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七轉識(名色)滅,第八識沒有生起的四緣,必然要滅。》

……………………………………………………………………………………

31.【八不中道】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所生的世間一切法都落在兩邊,只有第八識是離兩邊──不生不滅、非有非無。

《正確的是:「八不中道」指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八者,是龍樹菩薩《中論》的核心概念——「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不是說有一個常住法如來藏或第八識

「八不中道」的意思是:在勝義諦層面,一切現象中沒有我們想象的恆常不變本質,一切現象的本質(諸法實相)根本無法用任何二元對立的語言——生滅、來去、斷常、一異——形容描述。 窺基大師說「色等本空。如何空中更有生等。故生滅等空相皆無」,心經說五蘊十八界本來就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哪裏有生?有哪裏有滅、來去、斷常、一異可以討論?》

……………………………………………………………………………………

32.【三自性】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六識歸屬依他起性。 第七識歸屬遍計執性。 第八識歸屬圓成實性。

《正確的是:

遍計執性:凡夫的第六、七識都是「能遍計」的識——將依他起的現象執為真實,投射出「真實我」、「真實法」;「真實我」、「真實法」就是遍計執性。

依他起性:八識、八識的心所、色法都是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真如。

《瑜伽師地論》卷76:「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瑜伽師地論》卷76:「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

…………………………………………………………………………………….

33.【真如】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真如是阿賴耶識的所顯的「真實與對六塵的如如不動」性。

《正確的是:「真」指真實不虛,不是不存在的法,「如」指不像有爲法一般有生滅變易,不是「對六塵沒有反應」的意思。

《成唯識論》卷9:「為簡前三故作是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48a22-b4)

真如是一切法上二空所顯的真理,不是只是第八識的「真實如如性」。

《成唯識論》卷2:「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6c10-13)

《成唯識論》卷2:「此二法執麁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7a10-12)

《成唯識論》卷1:「此二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2a22-24)

大乘見道所觀是觀察一切法都是真如,只要在五蘊之中的一蘊上深入觀察法無我性,就能夠觀察到一切法都是一味——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是要去找入地以前無法觀察的第八識:

《瑜伽師地論》卷75:「修觀行苾芻。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餘蘊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為依止故。於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

復次善現。如彼諸蘊展轉異相。如彼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展轉異相。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

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餘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善現。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虛空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然。」(CBETA 2021.Q1, T30, no. 1579, p. 717a17-b5)」(CBETA 2021.Q1, T30, no. 1579, p. 717a13-19)

如《解深密經》所説:真如不是因緣所生的有爲法,是一切法上去除我執、法執所顯的法同一味、無二無別的本然相狀;第八識是因緣所生法,不是真如,也不是勝義諦。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