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

印光大師: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

編按:

最近正覺同修會因爲無法抵賴「大乘見道在初地」,開始修改説法,有親教師已經在課堂上說正覺的「開悟密意」是「七住位的禪宗開悟」,對許多學員來説,正覺是「唯一正法」,即使沒有「大乘見道」也值得為開悟留下,總比去外面連開悟都沒有的道場好。

首先,禪宗開悟階位因人而異,未必是七住位。退一萬步說,就算你真的開悟,當真有七住位證量,只要未到初地,都不是「不退轉位」,都不離凡夫的異生性,由於煩惱未斷,必然隨業流轉,絕不是正覺同修會蕭平實保證的「開悟了就不墮三惡道」。

下面摘錄印光關於禪門與淨土的説法,這裏先總結幾個重點:

  1. 唯有大徹大悟之人才算開悟,徹悟不易,歧路很多,應先求生淨土,切莫好高騖遠,求升反墮,弄巧成拙;
  2. 一般人以為參禪比念佛殊勝,注重開悟,不注重以「信願」求生淨土;也有人自以爲是禪淨雙修,其實既不得禪門的徹悟、也不是求生淨土,兩邊不到岸;
  3. 只要尚未除盡煩惱,就無法超越分段生死,不離六道輪迴,難逃種種業報。開悟之人能斬斷生死者屬於極少數,對於絕大部分修行人,帶業往生淨土是最安全的選擇。
  4. 以往生淨土為目標的念佛法門,大多采用持名念佛: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之七、分禪淨界限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于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不退轉】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正)與海鹽徐夫人書

◎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划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正)與體安和尚書

◎ 須知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禪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禪無淨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禪。今之參禪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

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 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 。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迴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如真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淨土各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 ,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續)復張純一書

◎唯有徑路修行,此是教義,可按文會。依舊打之繞,此是宗意,須有悟處,方可徹知。曹魯川自命是通宗通教之大通家,尚錯會其意。閣下即欲令示此義,誠所謂遊戲而問。閣下且放下一切閑知見,一心念佛。念到心佛雙亡之後,自可發一大笑,完全了知。未到此時,若別人與說,亦不得而知。譬如已到含元殿,其殿中種種,悉皆備知。若為未到者說得縱明白,依舊是茫然不知。宗家之語句,通是教人參的。若以文義會,不但不得其益,尚且以誤為悟,其罪極大。即令真悟,尚去了生脫死,遠之遠矣。以彼唯仗自力,須大悟後,煩惱惑業斷得淨盡無餘,方可了。否則莫由而了。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閣下之根性,也只可學愚夫愚婦之修持。若妄效曹魯川之身分,不但了生死無分,誠恐墮落三惡道為準程的。何以故。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因茲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續)復崔德振書二

 若用禪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禪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係。人每欲冒禪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復陳慧新書

◎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 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正)淨土決疑論

◎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正)同上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 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正)同上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煆鍊,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 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 。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八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鍊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正)同上

◎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于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正)同上

◎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死生,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只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徹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 於現生往生西方,則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正)復馬契西書二

◎ 言取捨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捨,乃成佛已後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捨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捨,何不許捨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捨。若參禪一法,則取捨皆非。念佛一法,則取捨皆是。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彼無取捨,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捨,則便成毒藥矣。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唯取其適宜,則有利無弊矣。(正)同上

 

 

附錄一:

壹、中國  淨土再來人印光大師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3&item=100&bookid=2c907d49459794fd0145a64915e801a3&ch=1&se=34&f=1

印光大師是我國近代高僧,為淨土宗第十三祖。其專弘淨土,以「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為原則,淡泊名利,刻苦儉僕,其高風峻節的崇高德行與其獨特的淨土思想,不僅為時人和後世所讚歎,對於未來佛教的弘揚和淨土思想的發展,亦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第一尊宿。

了知淨土 精進念佛

印光大師(西元一八六一-一九四○),陝西郃陽人,俗姓趙。法名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印光幼時聰慧,隨兄學習儒學頗有心得,進而效法韓、歐、程、朱,積極闢佛,後來因眼疾數年不癒,方才猛然轉省,轉而研讀佛經,頓悟前非,眼疾因此不藥而癒。緣此,二十一歲時毅然前往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出家,禮道純和尚為師。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掛搭湖北竹溪蓮華寺。一日,印光在寺裏曝曬佛經時,偶讀一本殘脫不全的《龍舒淨土文》,深有所悟,了知淨土法門圓通諸宗,因而立定心志,發願專弘淨土。未久,在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受具足戒。

受戒後參學於資福寺、龍泉寺、圓廣寺等,充當香燈、行堂,修持苦行。

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印光受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之請,掛錫於該寺藏經樓,深入經藏,專志潛修。其間兩度閉關,二十餘年不出山門。這段時間當中,他依舊老實念佛,要求自己把一句洪名念到「風吹不動,雨打不濕」,更在寮房中寫個「死」字,自提:「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矣!」

閉關上海 印經弘化

印光始終韜光隱晦,不求聞達。一九一二年,一位高鶴年居士得到印光文章數篇,便刊登於《上海佛學叢報》上,精湛的文義驚聞海內外,佛門四眾爭相請讀,徐蔚如居士尤為歎服,於一九一八年將之輯成《印光大師文鈔》。從此,乞賜法名、皈依座下者繼踵而來,人潮絡繹不絕。而印光無論僧俗老幼、貧富貴賤均一視同仁,說法時不談玄說妙,只求真實受用。

同年夏天,印光擬刻印藏經及《安士全書》,常往來於上海,直至一九一二年,太平寺翻修,印光方卓錫於此,太平寺因而聲名大噪,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印光皆慈悲攝受。

一九三○年,印光以上海人事繁雜,前往太平寺真達法師提供的蘇州報國寺閉關潛修,念佛看經,並完成普陀、清涼、峨眉、九華等四大名山的志書;又重刊蕅益大師的《淨土十要》,並為作序,此書集錄淨土精華,為修淨業者所必讀,今流通本即印光所重刊。

不久,印光創辦「弘化社」,積極翻印經籍流通;又發行《弘化月刊》,大為推廣佛教文物。弘化社創辦十餘年中,所印書籍總數逾五百萬部,佛像則有百萬餘幀。該社在武漢、天津、成都等地都設有分社。

次年冬,印光於吳縣復建靈巖山寺,並參照百丈清規以來各叢林規約,制定靈巖山寺各項規矩,使該寺成為我國第一座嚴禁講經、傳戒、傳法、收徒、經懺等事,而專修持名念佛的淨業叢林,日後亦成為淨土宗第一道場。

一九三三年,印光將《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加入「淨土四經」,合稱為「淨土五經」,並撰序以明緣起,由是而普遍流通。另《一函遍覆》、《臨終三大要》、《淨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濫論》等,亦俾益淨業者良多。

關房衛教 慈悲濟世

印光一生以法為重,以道為尊,為了衛教,犧牲生命亦在所不辭。一九一二年,江蘇義務教育會成立,會中陳請省府借寺廟權充校舍使用,印光即函請王幼農、魏梅蓀居士設法,最後才取消此議。

一九三五年,全國教育會議提議寺廟改成學校,寺產充當教育基金,經報端披載,四方震驚。圓瑛法師與大悲法師、明道法師,會同諸位居士前往報國寺叩關,訪謁印光,商請應對之道。印光以衛教相勉,並示辦法,這場教難才得以解除。

此外,印光一生自奉儉約,凡善信供養,悉代廣植福田。一九二六年,陝西、甘肅一帶發生大水災,印光即以刊印《文鈔》得款銀幣三千圓,匯西安賑濟。一九三六年,上海舉行救濟綏遠難胞的息災法會,禮請印光說法,印光拋磚引玉,率先將全部供養金與印書款等近四千元捐助賑災。此外,印光辦有「佛教慈悲義賑會」,為各地慈幼院、救災會、抗日救國會等,勸募善款或教養清貧子弟,平時則請僧俗二眾輪流至各地監獄弘法佈教,化眾甚多。

弘揚淨土 坐化生西

「千經萬論,指歸淨土」,印光以為佛教中一切宗派、法門,最後無不回歸於淨土法門,此法門適應一切根性,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並有消災免難、祈福延壽、道理簡明易曉等優越性。

印光認為攝心而非觀心念佛,是往生彌陀淨土的基本修持方法。都攝六根,專注於一境,令不昏沈散亂,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念佛,如此才是所謂真念佛。

除了念佛,印光並且主張行者應以因果為本。他在《文鈔》中處處指明因果的重要性,而他所談的因果是重在行持的修證,所謂信願行。由於印光了知因果,因此嚴持戒律,精進行持,才能達到濟度眾生,了脫生死的目的。

一九四○年十一月四日清晨,印光預知時至,漱洗更衣,上座跏趺而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帶領弟子們大聲念佛後,不久再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去矣!」隨即捨報往生。世壽八十,僧臘六十,荼毗後得五色舍利、舍利花千餘粒,頂骨裂五瓣如蓮花狀,齒全不壞,證信眾生。

印光大師畢生弘揚淨土,使淨土展現「善導高風,今日復見」的昌盛景象,化被之廣,緇素一同,如:弘一律師、大醒法師、范古農居士、李炳南居士等。其中弘一律師稱印光為:「大德如師者,三百年來第一人!」迄今後人仍仰其遺風,永念而弗渝。印光示寂後,僧俗公推其為淨土第十三代祖師。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