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

  •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怎樣赴龍華三會?》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怎樣赴龍華三會?》 究竟真實的佛法,是唯親證的諸佛乃能知之,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絕非我們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言語文字之所能到的。不過慈悲為懷的佛陀,欲攝化一切眾生皆證其所自證之法,推己及人,故隨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好各別,而從不可思議的第一義諦中,方便施設無量的教法,千差萬別。 佛法在我們中國,現在總算是普及的了,對佛法稍有認識的人, 皆知有「龍華三會」一語;就是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好文共賞: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汪娟 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講師   提要 彌勒信仰約在四世紀時傳入中國,極盛於南北朝,是中國早期最為流行的淨土法門。但是目前的淨土行者,大都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依歸,對於彌勒淨土卻顯得十分陌生。由彌勒信仰逐漸轉向彌陀信仰的過程演變,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唐朝可以說是正統的彌勒信仰由盛趨衰的關鍵時期,更有詳細探討的必要。本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林國良——略論法相宗在種子理論上的會通與創新

    好文共賞:林國良——略論法相宗在種子理論上的會通與創新 林國良 http://www.wsyjw.org/list/19/145.htm   摘要:玄奘一系唯識論,即法相宗對傳統唯識論有諸多會通和創新,在種子問題上也是如此。《解深密經》認為種子是名言種子;此外,“相、名、分別”一切法都有種子;而其依他起自性的定義和例子又表明,依他起法可以與種子無關。《瑜伽師地論》則認為:只有識法、心所法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武昌佛教正信會講────    懸論     一 釋題目     二 明綱要      甲 淨土存在之理      乙 求生淨土之意義      丙 十方佛菩薩淨土甚多      丁 兜率淨土之殊勝    釋經     甲一 序起分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甲二 正說分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觀所緣緣論 Ālambanaparīkṣā》導論

    好文共賞:《觀所緣緣論 Ālambanaparīkṣā》導論   上線日期 :2020 年 04 月 28 日 引用資訊:林鎮國 (2020)。〈觀所緣緣論〉,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2020 版本)。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Ālambanaparī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王路——不要隨便說別人的噩運是報應

    好文共賞:王路——不要隨便說別人的噩運是報應 作者:王路 專欄:《水滸白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8302554 【琅琊閣按:這篇文章正覺同修應該很有感觸,隨口判斷他人的福德和因果,在正覺同修會幾乎是家常便飯,這種「隨便判斷」的習慣當然是來自主事者。最近聼一位老師分享,他提到神通的時候,説了一個對我非常有啓發的看法。佛陀講述因果,不是爲了强調某人幹了什麽壞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王路——怎樣「看發心」?

    好文共賞:王路——怎樣「看發心」?   作者:王路;知乎專欄:《水滸白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045695   畫畫的時候,有一種眯眼觀察法。眯上眼睛,看得沒那麼清楚了,同時也更清楚了。沒那麼清楚,是細節。更清楚,是大體。假如睜大眼睛,就會被各種細節迷亂,對宏觀的比例、輪廓,反而容易失去認知。眯上眼睛,種種細節模糊掉,更容易捕捉到物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從「無間惑滅智」的杜撰看唯識論著的斷句問題》

    好文共賞:《從「無間惑滅智」的杜撰看唯識論著的斷句問題》   【琅琊閣按:本文是《成唯識論直解》、《解深密經直解》的作者林國良教授帶領的「唯識譯經組」學員針對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發明的「無間惑滅智」一詞的辨析。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10說:「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此句裏面的「無間惑滅智生」的正確斷句是「無間、惑滅、智生」,意思是「在無間道,分別二障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瑜伽菩薩戒本講錄》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瑜伽菩薩戒本講錄》    ──十九年十月在成都文殊院講──   釋名題 一 釋本題 甲 菩薩 乙 戒 丙 菩薩戒 丁 菩薩戒本 二 釋說者 三 釋譯者 釋文義 甲一 總勸勤學 甲二 正說戒相 乙一 說戒相 丙一 四重戒 丁一 標徵名數 丁二 正明四重 丁三 釋他勝名 戊一 明犯過失 戊二 明捨不捨 戊三 示堪重受 丙二 諸輕戒 丁一 總令了知 丁二 別顯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止觀綜合」與「定慧分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與《清淨道論》「定、慧」二品處理定慧二學之比較

    好文共賞:「止觀綜合」與「定慧分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與《清淨道論》「定、慧」二品處理定慧二學之比較   釋性廣(佛教弘誓學院院長)   佛法指出,眾生煩惱的根源在於自我的妄執,惟有「無我」的智慧,才能滅除錯誤的觀念,依於正見以引導正行,而終能臻至圓滿智證的境界。斷執的證慧由現觀諸法因緣生、無自性的勝義空慧而得;而觀慧的現證依於定力而發,但孤定不能成慧,惟有止觀兼學且 …

    閱讀更多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