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

  • 好文共賞 :傅新毅——「變帶」與「挾帶」是玄奘在唯識學上的一個創見

    最近在《玄奘文化路》第五集的辨正,有提到玄奘大師於般若蜂,針對唯識學「帶相說」的辯論。 傅新毅以下這一篇文章,是一個完整正確的論述。 傅新毅教授说玄奘的「變帶」與「挾帶」是「創見」,并無貶義,因爲確實是前人沒有提出的説法,但是不能以此證明玄奘之前無人有大乘見道的證量。 有證量的人未必有玄奘的邏輯和辯才,具備這種邏輯和辯才,也不能絕對證明玄奘一定有大乘見道證真如的證量。 原文連結:http://bl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

    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釋見豪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1/31-main3.htm 【假如文章里面的图片不清楚,請用這個鏈接閲讀,網絡上可以搜尋到PDF檔案】 【摘要】: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從教法的功能與修學歷程而言,可依「教、理、行、果」、「境、行、果」與「信、解、行、證」加以分類,但就整個佛法的內容而言,以「緣起說」為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太虛大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 ──太虛大師十八年在廈門閩南佛學院講───    懸論     一 本題之得名     二 本論之名義     三 本論之歷史     四 本論之價值     五 本品之組織    釋文     甲一 二種真實     甲二 四種真實      乙一 列名      乙二 廣辨       丙一 世間極成真實       丙二 道理極成真實        …

    閱讀更多
  • 林國良: 《韓清淨全集》序

      “唯識論的殊勝,不在於它有般若學,而在於般若空就從屬於唯識中道”   林國良: 《韓清淨全集》序 北京天地可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即將出版《韓清淨全集》,這是功德無量之舉,對當代唯識論弘揚應能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所以,當施湄驊總經理囑筆者作序,筆者感到義不容辭。 “南歐北韓”,韓老唯識研究的歷史地位,在教界和學界已獲公認,至於其對當代唯識論弘揚的影響,筆者以為,以下兩方面尤能體現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

    冉雲華 馬克馬斯特大學名譽教授   提要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中國禪宗的口號,也是禪宗的特色,而「見性成佛」更是禪宗所倡導的宗教修道目標。可是此種說法,是否真的是「東土初祖菩提達摩」所傳的「心法」,尚未見有專題研究。本文從歷史文獻中,證明「見性」之說,存於禪宗記錄者,首為《楞伽師資記.道信傳》。 這一思想到了荷澤神會的語錄中,成為爭論的題目。 西元 800 年前後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唯識學認知理論的現代心理學解析

              發佈時間:2009年04月12日 作者:林國良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0046406.html 內容摘要 本文用現代心理學的知識對唯識學的認知範疇進行了剖析,進而對唯識學的認知理論作了總結和概括。 本文首先對想心所進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種類別,分析了想心所與前五識和第六識結合時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佛陀在大乘經典中為何要呵斥小乘

      引自周貴華著《本懷與時代》,頁151-153。 ) 在大乘佛教的相當多經典中,佛陀歎大斥小,讚歎大乘的甚深微妙廣大的理境、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與菩薩行、無上無等的佛果,而呵斥小乘的自利趣寂的出世趣求,但這在一些大乘修學者那裡引起了困惑:大、小乘既然皆乃佛陀所安立,佛陀為何要陷自己于自相矛盾中且令修學者無所適從呢? 如果並非表觀那樣簡單,那麼佛陀所斥為何,意趣何在?   無論大小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禪的修行與受用

            發佈時間:2013年10月28日 作者:吳言生 HTTP://www.fjdh.cn/wumin/2013/10/095524301263.html   僧問百丈大師:「如何是奇特事? 」——什麼是禪修中的獨特體驗與受用? 百丈大師回答:「獨坐大雄峰。 」(《古尊宿語錄》卷一) 「獨坐大雄峰」這句禪語,蘊含著無窮的意味。 其一,「大雄峰」喻聖境或本體界,以「獨坐大雄峰」喻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佛教教育中的獨立人格

            發佈時間:2009年04月12日 作者:林國良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0153385.html 佛教教育中的獨立人格 究竟包含什麼內容? 「人格」一詞按《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指「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一體」。 但其中的「特質模式」要作出界定,因為這一概念很像被佛教理論所否定的「自我」概念。 佛教的「無我論」否定一切形 …

    閱讀更多
  • 好文共賞:林國良——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

            發佈時間:2009年04月11日【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1641379.html】 來源:不詳 作者:林國良130 人關注 列印 轉發 投稿 --暨論實體自性與特性自性   中觀應成派將外道、小乘的有部和經部、大乘的唯識宗和中觀自續派,都稱為「實事師」,說他們遵循的是「假必依實」的原則[1]。 這一論斷應該說是準確的。 …

    閱讀更多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