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分享

專題討論:關於正知而住如何起手練習的問題答疑

專題討論:關於正知而住如何起手練習的問題答疑

 

作者:學法小組管理員滴水觀音師兄

 

1.  什麼是正知而住?

答:  “正”就是”如實的”,”知”就是”了知”。 “正知而住”屬於”戒定慧”當中的”戒”,是觀的前行,培育的是觀力。正知而住的意思是如實的了知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

一切身心現象 = 一切法 = 在六根上呈現的一切境界 = 五蘊 

“當下”= 此刻正在發生的那一刹那,非過去、非未來。

一剎那有多長? 一刹那不是一個確定的數位概念,而是與你的觀力等齊。它的長度與你的觀力呈反比。也就是說觀力越好,一剎那就越快。

正知而住練習的成就,是以是否能夠周遍地、相續地正知一切法來判斷。

“周遍的”在這裡指的是正知的所緣能夠涵蓋一切的身心現象——沒有一處遺漏。比如,你現在如果在正知而住的話,那麼正知的所緣應該包含:眼看、想、受、耳聽、全身的觸覺、了知等在六根上現起的一切境界,而不僅僅是”眼看”這一件事。

如果正知的所緣可以涵蓋當下現起的一切境界,那就是周遍。相續”指的是時間上的連貫性,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能夠持續的、不間斷的在當下的每一個刹那都保持正念(正知所緣),而沒有一絲失念(失去正知)的狀態。 當你能夠做到”周遍”與”相續”這兩點,那麼就成就了正知而住的功夫。

 

2.  為什麼要練習正知而住?

答: 因為可以導向解脫。單純的修煉禪定是不能夠解脫出離的,所以如果想要證果、破參、未來際成佛,必須要從正知而住開始,這是一切修行的起點和基本功。沒有正知而住的功夫談佛法修行,就像不打地基就蓋房子一樣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切佛法的修行實際上就是在「觀行一切法」。 因為只有”觀”到了,才有可能”證”到。而「觀行一切法」必須要有「正知一切法」(也就是正知而住)打底才可以進行。所以如果能相續的、周遍的正知一切法,那麼解脫就指日可待。

【琅琊閣按:解脫道的斷我見不是通過幻想對比真實的阿賴耶識與虛妄的五蘊可以達到,是通過深入周遍的觀行而得,破除我見(薩迦耶見)。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

 

3.  什麼是所緣? 正知而住的所緣是什麼?

答:”所緣”就是”所正對的境界”,或者說是”了知的對象”。正知而住的所緣就是所有的一切身心現象、或者說一切法、五蘊十八界。

但是,我們在剛開始練習正知而住的時候,由於觀力不足,所緣是不可能涵蓋一切法的。所以在起手練習時,所緣可以是在六根上呈現出的任何一個或一組境界——小到指尖、大到整個身體的觸覺,或者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甚至是心中飄過的念頭、情緒等。

在這裡,有兩點需要的特別注意。第一,所緣最好不要是靜態的,尤其是剛起手練習的時候,如果所緣是靜止不動的,很容易就把觀修成了定。第二,所緣的選擇最好跟我們的正知力相匹配。

如果我們可以比較輕鬆的正知所緣,而不感到身心緊張,那麼這個所緣基本是跟我們的正知力等齊的。在正知而住時,選擇太大的所緣(比如剛開始練習就以整個身體的觸覺為所緣就屬於所緣過大的狀況),容易造成看不清所緣、失念等現象,導致事半功倍、難以提升觀力。

而如果所緣選擇太小(比如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力、有能力觀察整個身體的觸覺,但是卻還只停留在觀察腳底板的觸覺),就容易出現不必要的尋伺、觀力在一個水準上停滯不前等現象。所以選擇符合自己觀力的所緣非常重要,需要來回的在不同大小的所緣中測試,找到最相稱的那個所緣。

 

4.  正知而住的操作原理是什麼?

答:”正知而住”的操作要領在頭兩個字——”正知”上,只要掌握了如何”正知”,只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正知”就可以做到”而住”。在前面的問答中提到過,”正知”是”如實的了知”的意思,也就是說”正知”屬於一種”了知”。這樣定義非常籠統,因為只要我們醒來、意識現起,我們就在一刻不停的”了知”。唯有在失去意識的時候,”了知”才會停止。難道能說我們醒著就等於我們在正知嗎? 當然不能。那麼正知作為一種了知,和其他種類的了知(具體說是和”失念狀態下的了知”)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像一個場景。夜幕將至,你漫無目的的在夜市裡閒逛。此時天色雖已不明亮但也不算太黑,所以並沒有燈光亮起來,放眼望去,整個街市灰濛濛的一片。在路過一個個攤位時,你並不是太清楚每一個攤主長什麼樣子、他們在賣些什麼、顧客都有誰等細節。你只是下意識的知道”你在一個夜市裡閒逛”這件事。這個場景對應的就是我們在”失念”狀態下”了知”的狀況。

再次回到那個昏暗的夜市裡,這時突然有一個攤主點亮了他攤位上方的聚光燈,你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去,整個照亮的攤位映入你的眼簾——攤主是一個著藍色上衣的中年男性,他的攤位上堆滿了跟他身上一樣的藍色上衣,他正在跟一個年輕男性推銷這種藍色上衣。目前的夜市裡,只有他一家攤位是明亮的,其他地方都是灰突突一片了無生趣。於是你將全部注意力持續的投向那個攤位,裡面的各種細節變得豐富了起來。你發現這個攤主頭髮微卷,額頭上和眼角處都有細紋,藍色上衣有三顆黑色的紐扣,年輕的客人帶著一頂褐色的鴨舌帽,擋住了他的眼睛,攤主和年輕男性在不停討價還價時的各種表情、語言、動作等等。

“點亮探照燈”這個動作比喻正知而住練習裡面的”提起正念”;探照燈光投射到的地方,就是正知的”所緣”;借助燈光看清楚攤位局部或者全部的細節,就是”正知”;整個攤位的所有細節都是在刹那刹那變化的,能夠持續的、不間斷的正知在當下的每一個刹那裡攤位上發生的事情,就是”正念相續”。這就是正知而住操作的整個過程:提起正念、投向所緣、正知所緣、正念相續。在當下的每一個剎那裡,你能夠毫無遺漏的正知攤位上發生的所有細節,就是做到了”周遍”。

以走步為例,把以上場景套用到我們實際的正知而住練習上。先在散心的狀態下漫步走,體會”失念”下的”了知”。此時對應的就是在昏暗的夜市中閒逛的狀態。 下面我們繼續步行,這時提起正念(點亮探照燈),把這一念投向你的左腳(照向所緣),對於左腳上在每一個剎那,所呈現出的境界保持正知(不加想像的、如實的看到攤位上在每一個當下所發生的事情),這個過程就是”正知而住”。

這裡有兩點需要特彆強調,第一,”正知”的對象必須是當下的、正在發生的境界,不可以是”過去的”或者”未來的”。哪怕過去或者未來,只跟當下相差一個剎那,都不屬於”正知”。因為”過去的境界”屬於追憶,”未來的境界”屬於想像,兩者都不是”如實的了知”。第二個需要注意的是概念問題,當你把正念投向左腳的時候,並不是說你的眼睛就要看向你的左腳,而是說你的心去如實的”了知”到呈現在左腳上的”觸覺”。我們經行時說”正知左腳的境界”,指的是”了知”在左腳上升起的觸覺,而非是說從視覺上看到左腳在動。再進一步說,當我們說”觀身體動作”的時候,也並不是說必須要用眼睛”去看身體的動作”。

在正知而住的語境里說「觀身體動作」,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了知身體的一種觸覺境界」。因為動作屬於一種觸覺,它的本質就是一系列觸覺的生滅。所以所謂的”觀動作”,其實就是在”了知每一個當下現起的一些觸覺境界”。

由這一點可以引出一個題外話,那就是佛法語境當中的「觀」是什麼意思? “觀”可以是”眼看”,也可以是”耳聽”、”身觸、”鼻聞”、”舌嘗”,甚至是”心了知”,並不一定非要是眼根上呈現的境界才叫”觀”。這一點也是很多人容易搞不清的地方,就是一說”觀”,他就習慣性的用眼睛去看,所以須引起注意,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個問題。

 

5.  如何練習正知而住?

答: 其實”正知”並不需要練習,因為它是我們天生自帶的功能。

我們本具正知,只不過被失念這個煩惱遮蓋,於是才會失去正知。所以正知而住的練習方向,不應該是如何努力的去提高正知力(加法),而是應該把功夫用在排除干擾上(減法)。 只要清除掉失念,我們自然就”正知”了,所緣也就清晰了。因此我們應該明白,所謂”提升正知力”其實是方便說。只有”正知”和”不正知”兩者,沒有誰比誰更加”正知”,所以也就沒有”提高”正知這一說。所謂的”正知力提高了”實際上就是”減少了一些失念的情況”而已。

同理,”只能觀察當下”也是方便說。因為一切境皆是當下,當你一直在觀察境的時候,就是在”正知當下”。過去和未來皆不可得,”追憶過去”是在當下追憶的;展望未來也是在當下展望的。”回憶”和”展望”其實就是當下的兩個”念頭”而已。當你能夠覺察到”我正在回憶過去”或者”我正在想象未來”這兩個念頭時,那你就是在正知。假立當下、過去、未來這些概念是針對失念而施設的方便。知道了”一切皆是當下正知”這個道理,並不是說就不需要努力去練習了。因為理清道理只是”聞”和”思”,最終的實證必須在”修”上才能成就。這就像你明白「一切眾生本自是佛」,難道你就可以認為反正自己已經是佛了,所以就不用修了嗎? 聞思和修是兩碼事,切不可以把聞思當修證——以為自己通透理解一個道理了,就是實證了。

由上所述,正知而住的練習實際就是一個掃清干擾的過程。它的成就可以用”相續”和”周遍”這兩個指標來量化。相續”或者說”正念相續”,就是從早上醒來的一刻開始一直到晚上睡去這段時間里,能夠完全的保持在正念裡,沒有一刹那失念。 剛開始練習正知而住的時候,干擾比較多、定力比較弱,肯定沒有辦法從早到晚一直保持正念。於是往往是一天下來,失念的時間遠大於正念。然後會升起挫敗感,這時候就需要異常強大的精進力、善法欲(求出離與成佛的決心)、和信(相信只要自己這樣一天天的堅持練習下去,總有一天會保持正念相續)來支撐。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發起信、精進等力量,也沒有關係,不要強迫自己,以防產生逆反心理。可以先從定量練習開始,比如每天經行或者抬放胳膊三個小時。

第二個指標”周遍”,是指正知而住的所緣必須囊括一切的身心現象、無有一處遺漏。具體的操作是在當下的每一個剎那,你都要如實的了知到在你的六根上呈現出來的一切境界。在初始練習時,做到”周遍”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開始,我們可以把標準放寬一些,暫時不求能夠”周遍”,而是先從”所有六根境界”當中選擇一個或一組比較小的、符合自己觀力程度的所緣來進行練習,比如腳底板的觸覺。當你能夠完全輕鬆的正知腳底板觸覺而不失念的時候,就可以把整隻腳的觸覺加進來,然後是小腿、大腿、軀幹、胳膊、頭等觸覺。

當你能夠完全輕鬆的正知整個身體的觸覺而不失念以後,就可以把眼看的境界再加進來,之後是耳、舌、鼻,最後是情緒、念頭等。我們再來回到前文提到的夜市,探照燈在一個攤位亮了起來,整個攤位的細節都呈現在了你的面前。但是此刻你並沒有能力觀照到裡面的所有細節,於是你就選擇”攤主頭部的動作”作為正知的所緣。過了一段時間,你能夠在當下的每一個剎那裡都如實的了知攤主頭部動作的全部細節。於是你決定把所緣拓寬——加上”攤主的面部細節”。

這時,你正知的所緣就變成了”攤主頭部的動作 + 面部細節”。又過了一段時間,除了能看清楚頭部動作的細節之外,你還可以看清攤主上揚的嘴角、睜大的雙眼、收縮的瞳孔,甚至睫毛的數量與弧度、皮膚上正在溢出油脂的汗毛孔等細節。於是你就可以繼續擴大所緣到攤主的肢體、攤位的貨品、顧客的細節、包括探照燈本身的細節等。當你能夠無有遺漏的正知這個攤位的全部細節后,就可以把探照燈的高度升高,這樣燈光就可以照到隔壁的攤位,然後你正知的物件就變成一開始攤位的全部細節 + 隔壁攤位攤主頭部的動作…在周遍觀察兩個攤位以後,再將探照燈升高,照到第三個攤位、第四個、直到你的探照燈照亮整個夜市,並且無有遺漏的看清整個夜市發生的一切境界,這就是”周遍”。

 

6.  如何練習經行?

答:站立,提起正念、投射到兩腳的腳底板,正知腳底板的觸覺。正知左腳底板,移動左腳,持續的、如實的了知當下左腳底板的觸覺。當左腳落定以後,將正念投射到右腳底板,然後右腳重複左腳的過程。在練習時需要注意,不要去追求”看清所緣”——非要了知到腳底板每一處觸覺的細節、或整個腳底運動過程包含的所有微動作等。否則會造成「緊張」、「心累」等不良反應導致很快失念。在任何正知而住練習的初始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保持正念”和”正知當下”的習慣,對於所緣的校準與細節的把控可以在觀力提升后慢慢摸索補足。

剛開始練習經行時,一般是從正知”左腳底板的觸覺”、”右腳底板的觸覺”開始的,這個時候不必在意”觸覺”裡面的具體內容都有什麼。當你練習一段時間、觀力提升以後,你自然的就可以覺察到”觸覺”裡面包含的更多細節。由粗變細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不是說你先去預設或者想像經行該有的”境界,然後在經行的時候強行去對號入座這些境界出來。

比如說,有些行者明明正知到的是”腳底冷熱的變化”這種火大的特質,而不是”腳在動”這種風大的境界。但是他們聽到大多數人描述的體會都是”抬起、平移、落下”這些跟風大相關的覺觸,於是就開始否定自己的正知境,而去專心的在自己腳上尋找「抬、移、落」等這些他根本沒有體會到的境界,最後似乎是找到的一些「腳動的跡象」也很可能是自己「腦補」出來的,而不是「如實」了知的。這根本就不是在做正知而住,而只是在單純的浪費時間。

還有不少行者會執著經行的正確姿勢。其實經行就是正常的走路,在動作上沒有什麼玄妙之處或一定之規。不管怎麼走,只要你能夠保持正知即可,也就是覺觸是什麼,你就如實的了知什麼。沒有必要畫蛇添足非得把走路的動作改造成你想像的所謂”正確”的樣子。

如果你正常的走路無法有任何的體驗,或者說沒有辦法正知到任何一種覺觸,那麼你可以適當的放慢腳步或者縮小所緣(緣腳底的內側的觸覺甚至只緣大腳趾的觸覺)直到可以體會出一種覺觸,並以此為正知的所緣。如果實在什麼感覺也體會不到,那麼就可以把所緣換成”眼看”,依”眼所見到的色法”為正知的對象來練習,觀察這些色法的變化等特質。

如果看完以上,行者還是放不下經行”正確姿勢”這個執念,推薦觀看恰密禪師的教學視頻《內觀方法入門》,裡面有完整的行禪的動作演示。

 

7.  經行時出現雜念或者其他干擾怎麼辦?

答:在正知而住的世界裡,是沒有雜念這回事的,只有”正念”(保持正知)和”失念”(失去正知)這兩種狀態。所謂的”雜念”也是”身心一切法”的一部分,因此也屬於正知的所緣。對於正知來說,唯一的干擾就是”失念”,也就是你沒注意到”了知”這回事,或者說你忘記了正知這件事。

怎樣區分正念與失念?

我們暫且可以簡單的把”正念”理解為”有意識的了知”或”主動的了知”,把”失念”理解為”下意識的了知”或”被動的了知”,所以兩者的關鍵點在於”有沒有意識”(這句話里提到的意識、下意識是心理學概念,而不是對應的佛法名相裡面的第六識意識),或者說了知是主動的在做還是被動的接受。

當你在經行或者做其他正知而住的練習時,若出現一堆”雜念”,可以有兩種做法。

如果這些念頭不熾盛、不影響你觀察當下的所緣,而只是時不時的冒出來,甚至你都看不清它的內容就一閃而過,那麼就不用管它,繼續正知你的所緣。而如果這些念頭非常熾盛,甚至可以導致你失念,那麼你就以這些念頭為正知的所緣繼續練習,直到念頭消失,再回到之前的所緣。出現其他打斷所緣情況的處理方法也是一樣的。比如,你正在經行,突然有人跑過來跟你講話,你的正念被從腳底板上拉了下來。那麼你就以”聽”、”看”這個人說話或”了知”話的內容為正知的所緣繼續練習。

 

8.  經行時該不該標記?

答:起始練習階段,如果出現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將正念安住於腳底板、不停失念的情況,可以在經行時,心裡默默標記”左、右”、”冷、熱”、”酸、癢”、”滑、澀”等你所正知到的覺觸。這些指令如同拐棍一樣,可以説明你的心立於所緣上。但是在你正知力得到提升以後、可以不藉助這些指令而輕鬆的將正念投向腳底板時,應該立刻把標記這根拐棍捨棄,只單純的了知腳底板的觸覺。

 

9.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知而住?

答:有兩種方式,

第一,可以在你的身心現象裡面選擇一個或一組最突出的法作為日常正知的所緣。比如,有的人視覺或聽覺敏銳,他就可以選擇正知”看”或”聽”;有的人觸覺很敏感,他就可以選擇身體的某幾部分的觸覺作為所緣(哪裡觸覺明顯就去緣哪裡)。這樣一整天裡盡量的保持正念相續於比較固定的一個或一組所緣上,除非出現一個更加明顯的境界將你從常規所緣上拉走。比如你在正知”聽”,這時突然一個人拉住了你的胳膊,那麼你就正知”胳膊的觸覺”、”看這個人”或者”了知一個人正拉我”這個境界。

第二個方法,就是不固定所緣,將”正念”這盞燈打開就這樣持續的照著,當下來什麼所緣就正知什麼。具體操作就是”提起正念”,照向六根上呈現的隨機一個境界並正知,在下一個刹那可以正知同一個境界也可以切換成任意的另外一個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不管選擇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念、不能失念。 能夠整日”正念相續”以後,也就是在醒著的時候完全的住在正念裡面而沒有一絲失念,就可以在所緣的深度和廣度上繼續下功夫,直到正知的所緣涵蓋”身心一切法”,也就是達到”周遍”。

當你具足了”正念相續”和”周遍”這兩個本領,那麼就說你練就了正知而住的功夫,可以晉級到下一個階段的練習——五蘊觀。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