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分享

學法必須證初禪?修禪定與修正知而住的分別?

學法必須證初禪?修禪定與修正知而住的分別?

 

最近群組裏面的同修一直在討論練習正知而住的問題,這個功夫通禪定,所以無法避免要討論到修定問題上。以下的問答是總結了最近很多討論,以及好幾位實修禪定和練習正知而住同修的經驗所得,目的不是鼓勵大家修初禪,是希望提供不同人修禪定的經驗,讓同修們對初禪瞭解一下正覺以外的説法。最後,聊完禪定話題,還是大力推薦「正知而住」,請見文末。

 

問:初禪有多難修?

答:初禪的要求,按二乘、大乘經論說是「離欲、惡不善法」,條件其實不是像正覺説得那麽嚴苛。

《雜阿含經》卷35:「「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CBETA 2020.Q3, T02, no. 99, p. 256c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有九次第定,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是初定;」(CBETA 2020.Q3, T05, no. 220, p. 262b5-7)

注意,是「離」不是「斷」,要離開的是欲和惡不善法。欲指「五欲」;惡不善法是「五蓋」。

 

問:初禪不是要「除五蓋」嗎?

答:《瑜伽師地論》卷11:「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在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裏面,正覺的正墩老師說,證初禪必須降伏貪欲,標準是「要對男女欲愛染不生,必須連想要見到異性的作意都不存在。」[1]

《瑜伽師地論》説的是五蓋會障礙修禪定,所指不是徹底的斷除五蓋,完全斷除五蓋是四果阿羅漢才能做到的事情。

 

問:五蓋「能為初禪的障礙」指什麽?要降伏多少五蓋才能得禪定?

答:五蓋障礙禪定,主要有兩個個層面。

一、有些人五蓋粗重到根本無法也不會去花時間安心修定,寧願玩手機、喝茶吃飯追劇賺錢都不能定下來片刻,或是情緒不穩定、或是只要缺乏感官刺激就感到昏沉;

二、能安住修定,但是因爲五蓋粗重,所以心無法將注意力定在所緣境上;

修定必須願意花時間練習,而且在修的過程和進入禪定的時候「離五蓋」,然後,通過反復和長時間的禪修練習,五蓋會逐漸減少。

《大智度論》卷86〈75 次第學品〉:「離欲者,離五欲;離惡、不善法者,離五蓋。將人入惡道,名為惡;障善法故,名不善。有覺有觀,初禪所攝善覺觀。離生喜樂者,捨離五欲生喜樂。」(CBETA 2020.Q3, T25, no. 1509, p. 665b25-28)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說離五蓋才能修定,修定才能得初禪,得初禪才能捨棄「五欲」而生喜樂——「離生喜樂」。注意,通過修定捨棄五欲不是永久性的,因爲煩惱的根源——我見——沒有被斷除。

 

問:要斷男女欲才能得禪定?

答:正覺三乘菩提裏面,正墩老師說:「所以男女欲很重的人絕對不可能證得初禪,得要對男女欲愛染不生,必須連想要見到異性的作意都不存在,這就是貪欲蓋。」[2]

正墩老師的説法是沒有根據的,「要見到異性的作意都不存在」是一個初果人都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實際上,不是必須斷淫行或是斷淫念才可以得初禪,而是你修禪定的意樂必須大於對淫欲的意樂力量更强勝,不會因爲沉迷色欲不修定,在修定入定過程中也不能被淫欲令你無法專注所緣。

初禪會產生强烈的心喜與身樂,會自然令人的淫欲大幅度減低甚至消失。換句話說,不是要斷淫欲才能修禪定,而是只要不是過度縱欲的人,努力修定,最後會因爲得到禪定的樂受滿足而減低或是消除對淫欲的貪愛。正覺的説法顛倒修禪定與斷淫欲之間的因果關係。過度壓抑欲望,不管是男女欲還是其他五欲,往往適得其反,衍生心理問題,障礙自己修定。

 

問:爲什麽很多人强迫或是刻意爲了得禪定斷男女欲,或是拼命做義工,但是發不起初禪?

答:事實上,執著「我很清净、我離欲」、「我一定要斷淫欲、淫行」、「我一定要努力得初禪」——這種心境也是一種執著,與禪定或智慧都不相應。

長期修定無功有各種原因。有些人是因爲方法技巧不對,認知不正確。比如說做義工真的可以去五蓋得禪定嗎?五蓋的根源是執著,如果你做義工的時候帶著强烈的執著心,比如非常渴望證果、獲得福德、證初禪…這種强烈的執取本身會障礙禪定,越是拼命修拼命做,反而五蓋和煩惱越重。四禪八定每個人過往世都修過,禪定只是被五蓋(煩惱)覆蓋的一種能力,心的執取越少,越容易得定——所以重點是心,不是做不做義工。此外,必須要踏踏實實付出時間,用正確的方法修定才會有進步。不是每天做義工初禪就會突然出現。

 

問:是否降伏五蓋就一定能證初禪?

答:其實修定的條件是個籠統的説法。有些人可以很輕易修到未到地定,有些人打坐多時都沒有任何進步,有些人可以入深定但是無法發起初禪,情況有很多種。這是個人修定「資糧」有很大差異的緣故,可能與往世修定的成就、犯戒、修定的知識和技巧等很多因素有關,無法一概而論。

 

問:怎麽判斷初禪?

答:判斷初禪應該依據《大般若經》和《瑜伽師地論》的界定。初禪有五個禪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50:「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發起種種勇猛精進,謂菩薩摩訶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CBETA 2020.Q3, T06, no. 220, p. 797a24-b4)

《瑜伽師地論》卷11:「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CBETA 2020.Q3, T30, no. 1579, p. 330c14-15)

「離生喜樂」的意思,不是離開欲界生,是「離開欲、惡不善法的障礙而生起喜樂」。

天台智者大師寫過多本關於禪定的論述,比如《摩訶止觀》,這些論述可以參考,但是每個人進入初禪的經歷不完全一樣,體驗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根據南傳典籍記載,個人修定時出現的禪相有很大分別。所以應該以《瑜伽師地論》裏面的五個禪支做標準來檢驗。

檢驗「禪定」就像醫學診斷,大部分疾病或症候群都有幾個特別典型的病症,除了這幾個決定性的症狀,每個病人的發病情況和次要病徵都不一樣,差異可能非常大。

最近發現修一個修定(或是修觀)的一個常見誤區:人很容易聽到經論上描述一個境界,就以爲自己理解或是體驗到了。比如說之前講過練習正知而住逐漸會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有些同修就覺得自己到了那個階段,其實他只是自己刻意的在提念。所以不管是智者大師形容的境界,還是其他禪定書籍裏面提到的境界,可以參考,但是不要刻意追求,硬要得到那個境界,逼出那個體驗,這種心境裏面的執取太强,很可能弄巧成拙。

 

問:修行可以修出更多執著?

答:之前有位同修分享了一個自己的體驗。他發現自己進入正覺之後,本來沒病的身體突然甲狀腺亢進,這類病都是壓力造成的。他當時覺得自己沒有壓力,離開正覺之後回想,其實過去對修念佛、看話頭和上禪三開悟其實還是很在意。雖然他沒有做義工做到爆錶,但是内心對這些事情畢竟有「執念」,有執,人自然就會處於緊綳狀態,但是自己未必察覺。修行帶著這份執著,其實只是把對世間五欲的執著轉移到佛法上面。

很多人看不到修行圈子裏面的執著可以比對世間事物的執著還有傷害性。執著名利,你可能因爲在乎獲得實際的回報;執著開悟,可能被騙、損失金錢時間、損害身體和家庭關係。那位同修後來非常慶幸自己沒有被錄取禪三,如果錄取,他很可能會更拼命,更加放不下得到的機會和明心的特殊身份,陷在裏面無法脫離。我想點出的是,帶著錯誤認知學法的後果,可以導致世俗層面與法身慧命的雙重損害。

 

問:「輕安」是什麽?

答:很多同修以爲自己拜佛時感受的一種舒適感就是「輕安」,這種是廣義、通俗的説法。佛法裏面「輕安」有很特殊的定義。精準的說,「輕安」不是欲界的善心所,一定要修定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時候,內心才會生起能夠對治「麤重」的「輕安」。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輕安?謂麁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謂能棄捨十不善行。除障為業。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轉捨麁重。」(CBETA 2020.Q3, T31, no. 1613, p. 852b7-9)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9:「云何輕安覺支?謂世尊說:慶喜當知,入初靜慮時語言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一順輕安相。入第二靜慮時尋伺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二順輕安相。入第三靜慮時諸喜靜息,由此為緣,餘法靜息,此名第三順輕安相。入第四靜慮時入出息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四順輕安相。入滅想受定時想受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五順輕安相。慶喜當知,復有第六上妙輕安,是勝是最勝、是上是無上,如是輕安最上最妙,無餘輕安能過此者。此復是何?謂心從貪離染解脫及從瞋癡離染解脫,此名第六順輕安相。」(CBETA 2020.Q3, T26, no. 1537, p. 493c7-19)

 

問:得初禪之前是不是會有三魔女來誘惑?

答:佛陀成道的故事裏面,三魔女的「魔考」象徵五欲的誘惑,不是說一個人證得初禪前必然有這種考驗。蕭導師有個習慣,看了佛經裏面的敘述,或是智者大師的説法,就想象出一種絕對性的因果關係,以爲證初禪一定會經歷這些。當然這個三魔女的「魔考」是一個更荒唐的錯誤推論,不論《瑜伽師地論》、智者大師、還是南傳論典對禪定的論述裏面,也沒有初禪必然有「三魔女魔考」這一條。

如果蕭導師真的被「三魔女魔考」,肯定不是因爲天魔恐懼他成佛,或許只是顯示他平時喜歡腦補佛經故事,修定時將其中的一些敘述變成自己的妄想境界。

降魔的象徵蘊含,網上有論文分析得很詳細:

魔王是自我內在邪惡、短暫快樂與死亡的人格化的象徵,降伏魔王,象徵著對自我的戰勝。佛陀所受到的考驗有:[3]

1.親情的考驗:魔王波旬化為一位頭髮散亂、身著粗衣的人,手拿一大束的書信,急速的跑來告訴佛陀:「這些是您的親人遣我送來給你的,提婆達多今日攻進迦毘羅城稱王,收納您過去的妃子,並將您父親淨飯王關起來,其他的親友們逐出宮外,親人們希望您見到這些信能盡快的回去。」佛陀初聽聞時起了短暫的欲心、鬥爭心與殺害心,但隨即思維世間的一切,皆都為無常法,便升起了出家心、慈憫心與悲哀心。

2.魔王力量的考驗:魔王的一千位兒子中,在左邊的五百位為幫助魔王,在右邊的五百位為幫助佛陀來勸解魔王。兩方以言語對答的方式,顯現無論佛陀遭受到多麼大的考驗,追求成正覺之心絕對不會退縮,而魔王的力量是無論如何都敵不過佛陀的威神力量。

3.魔女的考驗:魔女們以各種的嬌艷之姿來誘惑佛陀的失敗,象徵佛陀克服色、聲、香、味、觸等的五種世間欲望。

4.世俗的地位、權力的考驗:魔王以佛陀離開菩提樹後,必當成為統治天下,及統領一切山川的轉輪聖王來誘使佛陀放棄成道,均受到佛陀的拒絕。

5.各種軟硬言語的考驗:魔王以各種柔軟、威脅或刺激的語言,來使佛陀放棄成道。如以柔軟的聲音勸告佛陀:「你從小從未見過戰鬥,魔軍們是十分可怕的,實在不需與之為怨懟。況且你既然生在王家,又可以做轉輪聖王,不需要在這當一個靠乞食活命的沙門。」

6.信心的考驗:魔王見無有效果,接著現出各種可怕的魔軍,並大放閃電與冰雹,從腰下拔出利劍,威脅要砍殺佛陀。佛陀又再次的重申自己堅定的決心後,魔王為削弱其信心,而言:「你過去在尼連河邊,也同樣的發起精進心,不惜生命的六年苦行,都無法得到最上的解脫,更何況是現在已退失了禪定。」佛陀言:「就是過去的苦行,今日才能成就自己的勇猛精進,因放棄苦行會產生的疲倦,現今定可以成正覺的。」

 

問:如何理解修定過程出現的境界?

答:修定過程很容易出現境界,有些人打坐一次兩次就會見到光、感覺外境或身體變大變小,身體輕飄飄…這些體驗是常見的,不用恐懼。境界可以幫助判斷修定的進度,對境界只要平等心看待就不會走偏——境界都是有爲法,今天出現,明天可能沒有,不用執著,也不用覺得有境界很厲害,就算看到 佛出現也是平等心看待。

有些人修定境界特別多,看到佛經遍滿虛空,看到神異的影像,看到過去未來。。。這不代表什麽,也不一定是好事。修定的過程中,我們内心潛藏的欲望、恐懼、焦慮…會被無限的放大,意識會根據你的妄想編織很多境界給你體驗,煩惱少的人反而不會出現太多境界。

 

問:修定過程出現境界是否代表很厲害?有禪定的人是不是跟一般人不一樣?

答:修定出現禪支代表在禪定上有明顯的進步。禪定是通外道的法,如果你是學佛人,禪定是用來觀五蘊斷、斷煩惱的輔助工具,如果不將禪定用在正確的觀行上,無論你修定出現任何境界,甚至修到四禪八定,在佛法上都不會有證量。將修定出現的境界視爲「我修行很好」或是「我往世很厲害,我上輩子是大菩薩」都是我執煩惱產生的妄想。

禪定最多只能暫時降伏煩惱。什麽叫「暫時降伏煩惱」?你在定中可以很安穩舒適,享受身心的樂受,沒有煩惱,但是出定之後很可能還是一個煩惱深重、滿腦子邪見的普通人。如上所説,得禪定的要求其實不是正覺説的那麽高不可攀。沒有正見和智慧,禪定對治不了煩惱,甚至還能增加慢心,產生許多過患。

 

問:修定有什麽危險和弊端?

答:

1. 貪愛、沉迷定境,樂受,或是禪定所引發的神通;

2. 以爲禪定的體驗是開悟,說是因爲禪定的體驗產生邪見;

3. 得禪定而生起傲慢心,炫耀境界,招攬信徒;

4.因爲修定對修證生疑。

《瑜伽師地論》卷12:「復次有四得靜慮者。一愛上靜慮者。二見上靜慮者。三慢上靜慮者。四疑上靜慮者。云何愛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於彼一向見勝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云何見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從自師所或餘師所。聞諸世間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彼依此見。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遂生是見。我及世間皆是常等。從定起已。即於此見。堅執不捨。復於後時。審思審慮。審諦觀察。謂由此故當得清淨解脫出離。云何慢上靜慮者。謂如有一聞如是名諸長老等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聞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靜慮等定。我復何緣。而不當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及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靜慮。餘不能得。彼依此慢。復於後時。於諸靜慮。審思審慮。審諦觀察。云何疑上靜慮者。謂如有一為性暗鈍。本嘗樂習奢摩他行。由此因緣。入諸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復於上定勤修方便。為得未得。於四聖諦。勤修現觀。性暗鈍故不能速證聖諦現觀。由此因緣。於餘所證。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復於勝進。審思審慮。審諦觀察。」(CBETA 2020.Q3, T30, no. 1579, p. 335b8-c5)

缺乏正確修定教理知識或是不以「無所得」正見為基礎修禪定的人,非常容易走入修定的岔路和誤區,有些人不但會遇到上面的四種問題,甚至可能在修定過程中攀緣鬼神,被無形衆生侵擾附體,或是落入《楞嚴經》中提到的五十陰魔中而不自知。

 

問:修定有什麽好處?

答:對減輕煩惱有某程度的幫助。初禪有調節身心的功效。二、三禪的喜樂可以改善心理憂鬱問題。四禪是非常好的觀行工具(大部分修行人需要的只是未到地定和刹那定,四禪是入初地的必備條件)。修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修定經驗豐富的人,一般不會將一些粗淺的境界當作是佛法裏面的智慧境界(智慧是沒有境界的)。但是如上所説,修定的岔路和過患很多,缺乏正見和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不建議修定。

熏習般若智慧才是學法的重點,佛弟子缺乏正見但是希求修禪定是本末倒置的逆行。

 

問:爲什麽「正知而住」比禪定有用?

答:禪定只是修止,「正知而住」通修定和修觀。

修定是修止,所緣是靜態的、穩定的,主要是爲了得安止定;「正知而住」是修觀,所緣是廣大的、動態的,而且有越練越大的趨勢。「正知而住」是一種刹那定,就是在觀的當下的那一刹那定在一個所緣上,下一刹那所緣就變了,每一刹那都換一個所緣,但是每一個刹那都在定裡面,所以叫刹那定。

練習「正知而住」不會出現過多的境界,比打坐修定安全,岔路與弊病也比較少,出現任何體驗或禪支的時候單純的正知它們,通過「正知而住」的練習一樣可以證初禪。

「正知而住」是學法修行必備的基本功,是「資糧道」中應該勤修的内容。正知的練習,讓我們時刻覺照當下的身心狀況,如此才能善護根門,持戒清净。《大乘阿毘達磨集論》說在「資糧道」中,應該勤修「正知而住」,守護根門,如此能夠持戒圓滿,最後才能次第成就聞慧、思慧,乃至見道證果。

安慧菩薩糅、玄奘翻譯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5:「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謂諸異生所有尸羅乃至正知而住等,是資糧道體,由彼修習淨尸羅等極圓滿故。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者,謂無悔等,由聞思等所生諸慧得成煖等,次第見諦,永斷諸障相續堪任性。」(CBETA 2020.Q3, T31, no. 1605, p. 682b21-25)

《瑜伽師地論》卷17:「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CBETA 2020.Q3, T30, no. 1579, p. 370b5-10)

《增支部經典(第8卷)》:「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我當於身觀身,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CBETA 2020.Q3, N23, no. 7, p. 205a10-11)

「正知而住」最初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才能上手,但是一旦上手並不困難,觀力逐漸增加,同時因爲正知時無法在所緣境上面做概念性的加工,五蓋會明顯減輕,獲得禪定,這是《瑜伽師地論》提到的正知的利益。「正知而住」是進入佛法實修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基本功。 再次介紹這個功夫,是因爲最近有幾位過去曾經修無相念佛和打坐的同修,在練習「正知而住」之後,發現定力在短時期内有顯著提升,或是出現禪支,他們親身體驗到這個功夫看似簡單,但是功效和利益不可小覷。

 

關於禪定和正知而住,我們的YouTube頻道——阿蘭若道——的講課裏面分享過很多細節。有興趣的同修可以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a4C1Tuw_Y&list=PLKrypAVHg4lUJ1j_KwLIsEM1oCTfn3zTA

 


[1]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60-a14_075

[2]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60-a14_075

[3]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s/08/chbs0808.htm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