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分享

正知而住、五蘊觀、六入觀、唯心識觀(五)——五蘊觀之唯心識觀

正知而住、五蘊觀、六入觀、唯心識觀(五)——五蘊觀之唯心識觀

art-brown-flora-129743.jpg

分享者:經圓師兄

編輯:琅琊閣

「唯心識觀」還是五蘊觀的一種,是五蘊觀中更深入的一種觀法,乃至於到了悟入唯識、悟入真如都可以用五蘊觀來涵蓋,所以這次分享的名字就命名為《五蘊觀之唯心識觀》,以顯示唯心識觀是為五蘊觀所涵蓋的。

五蘊觀可以涵蓋的非常廣,在《心經》里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那裡,觀世音菩薩做的還是五蘊觀,所以五蘊觀可以從很基礎一直涵蓋到很深很深的。

至於唯心識觀,可能有一些師兄弟、朋友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情況,它大概在什麼樣的一個位置,目的是什麼,可能對這個不太知道,基於這個我這裡稍微講一講,但這個講稍微繞一點,從比較遠的地方鋪開講一講。

 

  • 為什麼要悟入唯心識觀

我這裡找了一點點經教,這個還費了點時間,因為我不想摘錄太多,但是又想把問題說明白,找了很長一段時間,終於找到這麼一段。這是在《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七: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觀自觀他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為境。大悲增上力故。為盡自他所有貪愛。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跡因緣。行相修習作意。是名相應作意修。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上來先表明宗旨,這裡不再僅僅局限於解脫道的觀行,如果是解脫道的觀行,要證阿羅漢,上周的分享我覺得就完全足夠了,照那個方向一路去練,雖然也沒有講到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羅漢到底怎麼修,但基本思路也講到了,就是五蘊觀,一路那樣做,圍繞我見、我執,圍繞三界的煩惱,反覆地用五蘊觀去做,然後看清楚所有的煩惱、所有的一切,人相、我相、眾生相,所有一切雜染,在五蘊觀的觀中把所有的執取都去掉、全部破掉,那麼這樣就能夠證阿羅漢。

如《雜阿含經》講到「蘊相應」(當然有的地方也講「陰相應」),在講「蘊相應」這部分的時候,講了很多觀五蘊的東西,圍繞那個一路觀下去的話,是可以究竟證得阿羅漢的。 但是我本人肯定是修菩薩道的,所以不僅僅局限於修一個解脫就滿足了,所以希望我自己,包括我所認識的朋友都能安住於菩薩乘當中。所以關於唯心識觀,這裡開宗就明義了,它是大乘最入門的一個修法,所以在這裡舉例也是說「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

解釋一下,包括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正性離生」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見道的意思。菩薩法性就是菩薩種性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已經安住於菩薩種性,或者沒有安住,或者已經大乘見道,或者沒證,這個都沒關係,這些菩薩都可以這樣來觀:「觀自觀他諸利益事。」所以菩薩的發心是自利利他的。所緣是什麼呢? 「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

什麼叫安立諦? 就是四諦、緣起這些就叫安立諦,非安立諦就是真如,也叫第一義,當然也有很多說法,比如唯識裡面叫「離言法性」,這就叫「非安立諦」。

「內觀真如」——這裡就是很關鍵一點,所緣是什麼呢? 由觀安立諦、非安立諦作意,以真如作為——不能叫所緣了,因為能緣、所緣都是這個「如」。「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為境。」——這裡都在說所緣。

「大悲增上力故」——菩薩的修行跟聲聞、緣覺還是有點區別,菩薩要安住於悲心,慈悲喜舍裡面,對於菩薩來說,悲心是最重的,並且也是修習的時間最長的,慈心的長養和發起是比較快的,修習起來也不太難,比如你入到三禪,先修平等慈,再修無量慈,你這個慈很容易就圓滿了,但是修悲的話就沒那麼容易圓滿,根據經典的意思,悲心的圓滿是要一直到成佛的時候才能完全圓滿,上來從你發菩提心開始,就開始有悲心的長養,那麼隨著你修學的日漸增長,這個悲心會越來越增上,直到成佛的時候圓滿,成就大悲。

所以對於菩薩乘的人來說,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更側重於悲心。悲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拔苦、離苦的意思,願對方、願一切眾生離苦的心境就是悲心。慈是予樂,願對方安樂、祥和、幸福這麼一種心境叫予樂,名慈。拔苦叫作悲,以大悲心增上的這麼一些作為增上力。

「為盡自他所有貪愛」——菩薩的發心一定是包含了「自、他」這兩方面,不像聲聞和緣覺更偏重的是「自」,當然不否認聲聞、緣覺會隨緣地度他,不能說他是絕對不度他的,他只是隨緣,並且不像菩薩對於「他」和「自」這方面的這種強調性。 因為我知道在同修會、包括還有很多地方,一說到聲聞阿羅漢的時候,就特別強調,故意渲染阿羅漢完全只顧自己。

你看現在南傳的很多法師,他們一方面修,一方面在全世界範圍之內不知疲倦地在飛奔,去各個地方講課,這明顯也是一種利他的行為。反過來說,我個人認為在現如今很多時候、很多地方,南傳反而表現得更菩薩性一些。而大乘的很多、漢地的很多寺院的修行方式反而就更自利一些,利他方面反而還不如人家做得好。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同修會去譴責別人是「自了漢」,我覺得無論是從事上還是理上,你都說不著人家。所以這裡稍微多說一句,我知道很多師兄弟都跟著同修會喊過那麼一嗓子,說小乘怎樣怎樣,你自己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去自利利他的時候,別這麼說人家,因為你自己都還沒做到!

「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跡因緣。」——就是以成佛作為標的,「行相修習作意。 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就這麼一段,講了大乘應該怎麼來修。當中有一點「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這個是最核心的一點。當然也說明一點,菩薩不僅僅緣非安立諦,他對於安立諦也是知道的,所以對於解脫這一部分內容,菩薩他一定是知道的。那麼像四諦、十二因緣這些對菩薩來說相對比較簡單,因為就算是最最最鈍根的人從第一次聽聞到解脫道,到他證解脫只需要六十大劫;如果是利根的人,只需要三世就能夠必證解脫,而解脫道所緣的這些法就是安立諦——四諦、十二因緣這些。

所以菩薩修行的更多內容是非安立諦,也是真如,以離言法性、無分別智這些作為起點,這個只是起點,後面還有無量的智慧、種種的三昧。所以,這一段就大概性地描述了一下菩薩是怎麼修的,引這麼一段就是想說菩薩乘的人上來應該先關注哪兒,從修行的核心來說的話應該是悟入真如,證真如,這個是關鍵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同修會提倡大家先明心見性這個說法是沒問題的,因為禪宗的祖師也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能識本心之後,很多事情就會好做一點。這部分等一下我會給大家念一下《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讓大家看一下能夠證離言法性的人,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會有哪些方便,會有哪些作用,這個其實是一個入門的、最基礎的。入門之後你才敢拍胸脯說「我要去娑婆世界末法時期最後一萬年護持佛法」。如果你沒這個本事,你就且去淨土待著,別在娑婆世界給別人添亂,還得讓菩薩過來撈你。

這地方我想說,為什麼要悟入唯心識觀呢? 上來就說了,你得證真如,那麼好,問題來了,怎麼樣才能證真如呢? 引了一段《解深密經》。《解深密經》是我比較喜歡的,也經常容易翻的,就隨便摘了一句,這類在經典里其實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就隨便摘了一句,大概意思就能明白。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 修奢摩他、喆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 云何除遣諸相? 」

怎麼作意、怎麼除遣諸相?這個我在講六入觀的那會兒上來就講過了,唯識的觀的一些基本原理就是我們的執取有兩大類:一類是增益執,一類是損減執。由於有增益執,就於依他起相,生起了種種遍計所執,然後見到了種種相,這種種相還是一層一層的,先見五蘊相,再在五蘊上增益為人、你、我、他、電腦、桌子、椅子、板凳、身體等等,種種種種的相。那如何解脫、如何解決這些煩惱呢? 就是要除相、遣相或者離相。

這裡再簡單複習一下以前我們講過的:就是有增益執。面對這個增益執怎麼辦呢?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 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

這句話聽起來比較拗口,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得證真如,在那個狀態下對一切一切相都平等為一相,所謂真如即無相。在這段話的後面還收了一段:彌勒菩薩又問佛,那真如相應該如何遣呢? 前面除遣諸相,那真如相應該怎麼遣? 佛說,真如無相不用遣了。這就明白了吧。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講咱們應該怎麼證真如,即遣一切相,除法相及義相,當然這個說起來就比較廣了,今天講這一段只是想引入唯心識觀,所以就繞了一點點,真正的證真如這個東西可能遠遠不是一講兩講能講得明白的,並且內容比較多,這麼講的意思就是想,既然大乘真正的起點、入內門修行的起點是要證真如,那麼我如何證真如呢?

對於這個就有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大乘的一部經典,在卷下,地藏菩薩為大眾說了兩種觀法,方便的兩種觀法,一種為鈍根所說,一種為利根所說。對於鈍根的人,上來先修唯心識觀;對於利根的人的話,他可以直接就能夠悟入一切平等真如,這種直接修真如識觀。比如說像六祖大師那樣,人家不用怎麼費勁就能夠證真如,所以他就可以直接,這個屬於利根的,禪宗裡面管他叫作「匪漢子」,這種人就可以直接悟入。對於鈍根的話,沒辦法,就得搭個台階,就一步一步地先要去徹底地練習,才能夠做唯心識觀,這個我問了我的師父。

這裏說道師父這個話題,那就旁出說一下,同修會最近它也針對咱們這個分享也點評一下,我說過我師父,也提到過我的師父叫明證法師,但是我不止一個師父,我其實有好多個,然後同修會的人就開始腦補,腦補認為明證法師曾經在同修會學過,然後我又跟他學,所以一定是我從明證法師那裡學到了所謂的同修會的密意,在這兒給大家販賣密意,當時看了以後就覺得太搞笑了,真會腦補啊。吐槽一下。

這兩重唯識觀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會講到,像在唯識裡面講「五重唯識觀」,五重唯識觀的第一重唯識觀就是「遣色」。那個講得太過於複雜,它是把整個從初發心的菩薩一直到成佛的整個的觀行分成了五大類,所以那個分得其實是過於太細了,咱們其實還遠遠到不了那兒,而在有的祖師的開示裡面,其實是講到了兩重觀的: 唯心識觀和真如觀。說白了,這就是在證真如前的兩個小的台階。包括在真諦三藏所翻譯的一些經論裡面也講到了,他叫「虛妄唯識觀」和「真實唯識觀」,其實說的跟《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在這裡講到了兩重唯識觀。

這一節的題目是「為什麼要悟入唯心識觀?」

是因為對於大乘的修行來說,證真如這個是很有必要的,這是門檻、這是起點。在《金剛經》裡面說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無所住而行佈施這個無所住就是說的證真如這些,證離言法性,如果你沒這個,那麼你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後面就沒法談。

可能對於很多師兄弟來說,這個太難了,起點這麼高,但是也放心,咱們的學習不是這一世,肯定是無量世的,並且一定要建立正見,這次不行,下次再來麼,咱們一次一次地這樣學習,從你整個的成佛的修行來說的話,證真如這一關還真的是個入門的門檻,所以把時間放到無量世這個角度來衡量,不要僅限於你這一世,如果僅限於這一世,可能就有點難。所以這節就是說你想直接悟入證真如有點難,咱們是地藏菩薩所說的鈍根的這一類的,那怎麼辦呢? 搭台階呀。

我大概念一下,這是《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的,講到兩種觀法。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 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 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

一個是真如觀,一個是唯心識觀,唯心識觀對應的是鈍根。對於利根的人「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那麼這種人,他就可以直接悟入真如識觀咱們好像明顯沒這個本事,所以需要搭台階,搭台階怎麼辦呢? 就從唯心識觀這開始,所以今天主要分享的就是唯心識觀這部分的內容。

前面我在講六入觀的時候,講了一個定義,就是關於「色」的定義。那時候就說了一句,對於色法其實上來得給一個定義,這個定義有什麼用呢? 把你自己所有的境界,按這個定義分成很多很多份,分成這麼多份它有一個基本的作用,就是能夠從比較粗的角度,去把你所有一切的相分成幾類,從而破相而離相,等你破相以後,你就能夠稍稍地減輕一點煩惱。

比如說你以前特別喜歡這個手機,或者喜歡某個東西,通過這種破相,破了以後,你見到的是破除的這些,零件這些,那麼對於原先所執取的這個相的話,那麼就能夠稍稍地遠離,這種離的話,就能讓你對於諸法的執取就沒那麼緊,稍微有了一絲的鬆動。所以觀行後來在講五蘊觀的時候,這種定義稍稍又變了一點,跟以前稍微有點不一樣,稍微細了一點點。到了唯心識觀的時候,對於五蘊的定義、諸法的定義就更不一樣了。所以在實際做觀的時候,對於五蘊定義其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上一次在講五蘊觀的時候,發現做五蘊,就是一來總觀五蘊的時候,你會發現五蘊它的定義沒那麼嚴謹,五蘊和五蘊之間它區分不是那么明顯,甚至可以竄來竄去,會有這種感覺。

那麼第二節講的色法定義的遞進,是重點講這個問題,就是說你在觀中,這個重點是講色。為什麼叫「唯心識觀」呢? 因為你要證真如,你就要悟入虛妄唯識,你要證入唯識的話,你要先從色這個地方入手。顧名思義,唯識——有沒有色? 沒有!所以重點這裡要解決色的問題,這一部分重點重點圍繞色法的定義進行一個遞進的解說。

 

二、色法的定義

好,咱們現在詳細地捋一捋:第一個六入觀。 在六入觀的時候,其實那個定義非常的粗,為什麼很粗呢? 因為很粗就夠了。如果定義很細的話,對大家來說可能做不到,並且也沒有必要,目的很清楚,目的只是為了讓你建立破相的這麼一個概念,這麼一種觀行的思路,那麼建立了這種思路之後,再順次地遞進到五蘊觀、乃至於唯心識觀。

這跟我們小時候學數學、學語文是一個道理。數學上來先界定自然數:0、1、2、3、4不說有小於0的。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會告訴你,有小於0的數,但是這個小於0的數不能開方。當你學到高中就告訴你,負數也是可以開方的,所以這裡會有一些方便。 同樣道理,在做六入觀的時候,對於色法的定義很粗,告訴你就是眼所對,這一團一聚所有的境界就叫做色,叫作眼所對色。

同樣的道理,對於耳、鼻、舌、身,諸根所對的境界,就直接標記為諸根所對應的色,然後把這些色法的集聚就叫作色蘊。在六入觀這個階段,後面是意入,意入是心法,那個不管,在六入觀的時候,對於色法的定義是很粗的,非常非常地粗,並且也很籠統,要注意一下啊,六入觀的時候定義是很粗糙的。

那麼接下來在五蘊觀的時候,先拿眼來說,對於眼境界,這時候要把整個的眼境界分成色、受、想、行、識。這個區別就出來了,在六入觀的階段,眼所對這一切都叫做色,不再做進一步的區分,籠統地標記為色,你就安住在這裡,把你的所有的諸根的境界按這六類這麼去分,然後同時安住,做到五根異行、異境界,乃至於六根異行、異境界,做到這一步就夠了,它的目的僅僅是從總相上破相。第一次破相讓你明白什麼叫破相,同時對於諸根的境界能夠去把握。再往前說一下,這個也是建立在正知而住的基礎之上,如果對於正知而住的深細和廣大這兩方面觀的能力如果不具備的話,在六入觀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總覽你的諸根境界的,這裡再次強調一下正知而住於深細和廣大這兩個維度上的功夫必須要建立,如果不建立,六入觀總覽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後面的五蘊觀、唯心識觀就更不用談了,你是沒有辦法去總覽你所有的身心境界的,也就是六根境界,所以這裡再強調一下正知而住這個功夫的重要性。

六入觀這種觀法的定義很粗,對於色法的定義非常地粗,在五蘊觀的時候就要重新定義一下色法的定義。怎麼重新定義的呢? 在五蘊觀的時候,眼境界——也就是你的眼睛睜開以後所緣見的這一切,把它標記為色、受、想、行、識,是五蘊具足的。

比如說,眼前的電腦: 有色法;同時也有受,一般來說是平等的舍受;有想,就是眼相應的想——有對於電腦取相的這個過程;也有行——心相應的行,可以引領一切的、可以明顯地看見的;當然也有識的了別,這些細微的,然後才有電腦這個相。

上次講五蘊觀的時候可能沒有去展開講,當時我估計大家做觀的時候也到不了這兒,也就只是說那麼一句。對於眼境界「隨取一相」,你是能夠明顯看清楚在上面色、受、想、行、識都是具足的,那麼請問你,這時候什麼是色? 相對於六入觀的話,這時候的色就是把整個眼境界減去受、想、行、識以後,剩下那部分才能叫做色。 如果直觀地說,也可以說,就是變礙這部分,或者說叫質礙,這個什麼意思? 通俗地說,比如你眼前有一個東西,或者有一堵牆吧,這個牆立在你的眼前,它一定會有一個阻礙感,什麼叫阻礙感呢? 比如沒這堵牆,你應該看見牆的後面才對,或者乃至於你應該看見虛空才對,所以色法在我們的身心的感受上、在這時候更多的是它有礙——擋著,或者說讓心有所對,令眼有所對,這就體現礙這個作用。 為什麼叫變呢? 無常性就叫變。

有的經典會把色法定義為質礙,你在看見或者辨認這種阻礙的時候,一定會有真實感,會有這樣一個體驗,乃至於即使是如雲如霧的那種東西你看見之後,其實還是有質礙感,因為它不同於虛空,相對於虛空,你多多少少也會有一些真實這種執取,從這個角度來說,色的定義此時更無限逼近於變礙這個。

除了這個以外,剩下的,受、想、行、識這都是心,所以此時在做五蘊觀的時候,對於色的定義已經發生偏轉了,或者說更微細了一些、更精確一些。由此,在你從六入觀順入到五蘊觀的時候,你也就能明白了,那麼這個時候對於諸法的法相也能夠破得更細。

為什麼要破得這麼細? 因為五蘊觀是個工具,這種工具的作用就是你住到五蘊平等觀當中。為什麼叫「五蘊平等觀」? 你住到這個觀中,見五蘊一切法平等,只是五蘊,除了五蘊以外別無他物,只是五蘊,能觀、所觀都是五蘊,那麼住到這裏的時候,凡是你增益出來的,不管是人、你、我、他、好看的、不好看的、美、醜、老婆、娃、電腦、車、工作、主席等等等等一切一切都是在五蘊之上的增益想,這就是五蘊觀作為一個工具的特點。

為什麼五蘊觀能夠破「薩迦耶見」,能夠破疑見等等?就是因為這種五蘊平等觀能夠讓你看清楚,那個增益想太膈應了,就明顯覺得它格格不入,或者你有能力去觀見它,因為如果你沒有這種五蘊平等觀的話,你是沒有能力看清楚那種種的增益想的,所以這種更細一點的定義有助於你在這種平等觀當中,去從更微細的地方去看清楚種種的增益想,從而離種種的執取。

好,然後再進一步,唯心識觀。雖然你能夠做五蘊觀,也能夠斷我見我執,可是你這個時候還會認為有色、受、想、行、識,有五蘊,並且認為五蘊和五蘊其實是不相同的,雖然五蘊是刹那生、剎那滅,諸蘊的生起是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但是你對於蘊的這個認知還是比較粗淺的。雖然這種粗淺的認知並不妨礙你去解脫,但是前面說到了,如果你想要來悟入唯識,那麼這種於五蘊有自性的這種想法、蘊和蘊的法相不同的這些想法的話,它一樣地阻礙了你來證真如,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再一次、再一次地來破色相。

這個時候你看唯心識觀的主要的思路就是說,把五蘊觀所看到的色,再拿來重新觀一次。所以唯心識觀主要是觀色法,雖然它的名字是唯心識觀,從這個「唯」字多少也能看出來,顧名思義唯心

色怎麼辦?那就觀色到底是什麼,所以在唯心識觀這裡又要重觀色法,在這個時候的唯心識觀裡面色的定義是什麼? 跟五蘊觀相對比六入觀一樣,它就更微細一些,此時就是在五蘊觀下面定義的色,再拿出來把它分成色加上無量的想、種種的想。

在五蘊觀的時候,色就是對於眼境界來說,你只要把受、想、行、識那些東西拋開,拋開以後剩下的就是色。唯心識觀這裡,你得對準色再去觀一下,這時候你會發現還有無量的想疊加在那上面,還有很多的想,種種的想,甚至是最最最終極的那個色想——關於色的想,色的執取,色的取相,會有種種的想,比如說虛、實,遠、近,美、醜,能、否這些想都會疊加在色上面。

對於五蘊觀來說,這種疊加上去的是沒關係的、無關緊要的,不妨礙你去看清楚薩迦耶見的相貌,但是在唯心識觀你要證真如的話,你會發現這種疊加,它還是一合相,還是一種執取,一種相,所以需要重破、再破、再一次破除五蘊觀那個定義下的色,直到你看清楚此時的色,就是所謂色那個定義加上無量的想——想蘊——就是取相。

所以唯心識觀在做的時候,關鍵點是它是順次而來的: 第一,正知而住的功夫要到位,你能不能從微細的層面,能夠看清楚你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由心法和色法的聚集,就是「名色分別智」——就是你能分開,或者叫看見心是心,色是色,有名色分離的這個能力。

在正知而住的時候,這個就是從微細的層面,第一能看清楚念頭密集地生滅,能夠看清楚每一個動作前面會有一個念頭出現,能夠看清楚名法和色法的不同,並且有能力把它區分,這是從微細的層面去做正知而住的練習,所以這一部分的練習重點是圍繞小所緣來做。

還有一部分就是對於眼、耳、鼻、舌、身、意諸根的境界也能夠隨時隨地地正知,這是從廣大這個方向;深細的方面,能夠隨時隨地於所有的起心動念,能夠看見念 頭的密集的生滅;廣大方向,能夠總覽一切境界,有了這個功夫之後的話,你才有能力來做六入觀,能夠安住於六入觀,並且發起諸根異行、異境界這樣一個能力。

有了這個以後,對於諸蘊的定義由粗的把握,再進一步從五蘊觀的角度做更細的一個除遣,去做更細的一個剖析,去離相,去破相,這層破了以後能夠證人無我,甚至能夠證到阿羅漢。這個還不夠,還要進一步進行微細的觀察,能夠站在色法的角度上去重破色法、觀色法,它其實還可以再無量地細分,種種的色它還是一種執取相,是一合相。這個正知而住、六入觀、五蘊觀,唯心識觀,就是這段時間張老師一直在講的,包括我在這裡的分享,也是圍繞這個思路來講的,這裡大概解釋一下咱們為什麼這麼講,原理在哪兒。

這裡要吐槽一下,我當時在同修會學了那麼多年,包括去請教了很多人,就是不明白修行、觀行的原理是什麼,具體怎麼操作,就一直不明白原理是什麼。後來我明白了原理,我還給蕭平實寫了一封信,吐槽了一下,他說這種讓我們親教師回就好了,不需要他親自出面。

這裡就重點講了一下六入觀、五蘊觀到唯心識觀,這種觀法的過渡以及原理是什麼。

 

三、唯心識觀

接下來,我先講一講唯心識觀的原文,給大家先通讀一遍,我不是特別詳細地講,只是略講一下,大概順一下文意,這個唯心識觀的文檔我已經分享到群裡,大家可以下載。 這個文檔是我師父——不是明證法師,另外一個師父當時在做觀的時候整理的,非常的棒,這裡我也沒有藏私,直接就分享給大家。

這段原文來自於《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以後我建議大家以後還是通讀一下這個,至少卷上卷下都應該通讀一下,那裡面有很多的觀點我認為都值得大家關注一下,就是講到了末法時期大家要修禪定、止觀的時候,上來先懺悔,先懺悔清凈然後再修禪定、止觀,否則障礙比較大,也不太那麼容易相應。所以就講了很多方面,比如占察,還有三組輪相,第一組還是第二組就是用來檢驗自己哪些業障比較重、有沒有懺悔清凈,如果懺悔清淨了,後面就講如何修禪定、止觀,像真如識觀裡面就講到了如何一直證到非想非非想,那個在那個狀態下證到非想非非想是比較容易的。

然後《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就講到了一些咱們能夠理解的,也比較接地氣地講了一下大乘第一義諦的事情。那一段我認為大家還是真的非常有必要的熟讀一下,它講的理跟《大乘起信論》的理路差不太多,並且關鍵的,主要是文辭沒那麼多,讀起來沒那麼費勁,不像也有很多別的經典,都是大部頭的,我知道有的師兄弟可能一看到大部頭就發怵了。我推薦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部頭比較小,總共就是上下兩卷,一會就讀完了,但是內容絕對是比較乾貨。在那裡就摘錄了兩種觀法,一個是唯心識觀,一個是真如識觀。 唯心識觀最終的目的是得「色寂三昧」,為什麼是色寂三昧呢? 後面我會講,這裡先賣個關子。

「鈍根——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

第一,它對應的根器是什麼呢? 是鈍根,鈍根是什麼意思呢? 這裏解釋一下,「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這個說的就是咱們現在這個狀況,第一是於諸外境界,悉現唯識心,不能夠現量見到,何以見得呢? 一睜眼就不離這個世界,伸手還能摸著牆壁,沒有一點是覺得這個是唯心的,所以這是咱們普通人的現量的理解,一切外住境界都不是心,都是外境界,還是客觀的,就是這種想法。並且染著情厚,對這種種境界執得特別實、特別特別實,所以當這些所見到的、所緣到的外境界發生了破壞,就會生種種的憂悲苦惱,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所以唯心識觀對咱們來說,對咱們想要進去學大乘的話是一個必須邁不過的門檻,這個台階得確實立在那、搭在那。

唯心識觀的觀法怎麼操作呢?

「觀法: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 於念念間, 悉應觀察。 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

「於一切時一切處」這個非常關鍵,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指從早到晚,睡里夢裡清醒裡。一切處,行住坐卧、家裡、工作乃至於上廁所,這就叫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這個功夫其實是比較難的,為什麽推薦大家做正知而住的原因也在這兒,你先觀小所緣,練一個小時起,先這樣,然後逐漸、逐漸過渡到能夠總覽你的所有六根境界,六根境界就是身口意的意思,這裡只是描述的角度的不同:身業、口業、和意業,或者說六根,眼耳鼻舌身種種的這一切,所以為什麼要推薦正知而住,原因也是在這兒。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自己對照一下,當時我在看這一段話的時候,就覺得太過於慚愧了,這個確實做不到,於一切境界,心要有所查知,都要查知到它,不能使心無記攀緣,這裡無記攀緣就是失念的意思,做正知而住其實就是訓練的這個,使心一直能夠安住於、正知於一切境界,能夠隨時地自覺知,不是像剛才講的那樣不自覺知,這就是為什麼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就推薦大家先做正知而住,因為沒有那個打底的話,上來就做唯心識觀,我估計大家看了以後會覺得肯定難死了,都不知道怎麼下手。

前面說的那個「悉當觀察,知唯是心」——其實這個比較難,因為你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知唯是心呢? 我會在後一講重觀色法那裡講怎麼樣知唯是心,這裡先過一下文意,不想展開。

於念念間, 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這裡就強調正知的一個意思,就是對於所有的境界、對於所有心的緣念、對於六根上的所有境界都能隨時隨地做到正知。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 這個就是會觀了,「知唯妄念,無實境界」這是屬於觀的內容,你得在唯心識觀這個狀態下去遣相,才能做到知唯妄念,無實境界,並且這裡強調一點:知——知道,知道什麼呢? 只是妄念,這裡的妄念是什麼意思? 是取相的意思,知道你以前緣到的所謂的色法是取相分別而已,是想蘊的意思,實無境界,並沒有這個境界。 所以後面我會在重觀色法那部分講到,特別是於色上更觀心,看見諸色上心的想上面會詳細講一講,這裡先過文意,我們也不展開。

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由此你知道唯心識觀怎麼練,這是總說。第一,你現要有念住的功夫。這裡花了大段大段的篇幅講,第一必須要有念住的功夫。第二,在這種念住的功夫下做什麼呢?

知唯妄念,無實境界這裡知什麼呢? 於色法上,重點是於色法上,於外境界,一切外住境界,主要是指五根上面的境界,觀這五根上面的境界全是心。那怎麼樣觀它是心呢? 第二節那裡講了,從六入觀那裡看色法是那麼一大堆,在五蘊觀的時候,去掉一大部分受想行識,留下一堆色法,再在唯心識觀裡面重破色法,見一切唯是妄念,實無境界。但你看後面很有趣——獲得色寂三昧。

唯心識觀和色寂三昧,為什麼不叫「色滅三昧」呢? 當時這個也確實把我難到了,我師父問我的時候我一下子愣住了,再後來自己觀了以後才明白,為什麼叫色寂三昧,這個也賣關子,後面也會揭開謎底。

唯心識觀的觀法就講到這兒了,後面講所觀的作意。怎麼作意呢?

「所觀作意: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如果大家讀過大乘的經典,比如像般若系的《大寶積經》——《寶積》,還有像那個《大集》,裡面的一部分講第一義的地方,很多很多地方,都會講這麼一句,就是「非境界有念有分別也,唯自心想生」,這個你得親自看到,怎麼看到呢? 至少、至少要有五蘊觀的功夫,有了五蘊觀的功夫再重破色、受、想、行、識,就是你已經破了諸身見,也就是薩迦耶見,這種種見、種種相以後的話,再圍繞你現在所緣的這五蘊——色受想行識,再去詳細、更微細地破的時候,你就會看見並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唯心想生。

所以你把整個五蘊觀做下來以後,會發現想蘊和識蘊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想蘊和識蘊再說的話,想蘊是最重要的。換個角度說,從四諦的角度說,苦集滅道,會發現集諦遍一切處,是解脫的關鍵。 當你看清楚了什麼叫作「集」以後,四聖諦就一下子現在你面前。因為有了「集」才有種種的相,才有種種的取。所以對於做唯心識觀也是這樣,上來就直接跟你講「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

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這一段其實是在教大家怎麼觀,對於諸境界上面的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等這些,你都可以看見,這都是心投射上去的,是加上去的,是想蘊,是取相,當你去了這份取相,或者說離、遣離、剝離、把它擱在一邊,遣是沒了的意思,離就是分開的意思。

你如果不能離,你把它擱在一邊,分開能夠看清楚,你也就能夠看清楚,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境界本身不會自己說我是什麼什麼。 當你於境界上面看清楚了你自己疊加上去的那個取相分別以後的話,境界本身當下就能得清淨,那麼離這種種相。我以前經常舉那個例子——蛇繩觀。

蛇繩觀是可以解決很多一系列問題的比喻:你看見那個繩子是蛇,於是你生起了蛇覺,生起了恐怖、害怕等等,一切無量的諸見,當你有明,離了那個「蛇覺」以後,看清楚那個是草繩,那麼這一切當下就離,當下就沒有,可能那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比喻,實際觀的過程中比這個要微細得多,那個只是在說理,用這個比喻來解說這個道理。

在實際的過程中,你要圍繞想蘊——五蘊里的想蘊,想蘊是取相的意思,它的取相是要緣種種蘊。比如以前我教一個師兄觀黃瓜,你去看黃瓜是怎麼來的,於是他就去吃黃瓜,從眼、耳、鼻、舌、身種種境界裡面看到所謂的黃瓜是執眼看到的,執鼻子聞到的,執嘴裏嘗到的,等等諸根的境界生起的一合相,執這個是黃瓜。

那我說你試著去了任意當中的一根境界的話,那麼還有黃瓜嗎? 他發現沒有黃瓜了,黃瓜就變了,原先所緣的那個黃瓜相就沒了,由此他就知道原來黃瓜這個東西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相所執取來的,當這種執取的一團一聚少了一點點的話,就沒有這個黃瓜相了,所以在做唯心識觀的時候,路數理論還是這樣,並沒有區別,只是說觀得更微細一些。

具體在哪兒微細、怎麼微細?前面第二節講對於色法定義的轉變的時候就講到了。 後面說「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這個重點還是要看清楚是心本身在取相,心本身在取這個相再疊加上去的。 所以怎麼離呢? 看清楚自己這個想蘊是怎麼操作,怎麼樣去取相的,怎麼樣在上面生起了增益想,把這個增益想去掉,那麼就能看見一切境界本自寂滅,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這裡在說於唯心層面的平等觀,在這裡把一切法平等為心,包括我以前給大家分享過慈心觀,也叫慈心禪,慈心禪裡面就提到了上來要緣喜歡的、不喜歡的和中性的——就是路人麼,就是這類,把這些喜歡的、不喜歡的、中性的都做平等觀,佛教的很多觀法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做平等觀。

當然這個平等有差別,比如在做六入觀的時候,它的平等就很粗;在五蘊觀的時候,就是一切平等的五蘊;在唯心識觀的時候,就平等為心,這裡的心不管是哪個心,只要是心就行,跟眼耳鼻舌身這個沒關係,很粗;當你在做真如觀的時候,那就更平等,平等平等。

所以如果要從平等的角度來說、來評價所有的觀法,也可以用這個平等把所有的觀法一路給串下來:前期平等到不太那麼平等,越到後面就越平等,乃至於到證真如的時候,就能夠見一切法平等。

在這裡通過唯心識觀能見一切法唯心想生,重點是要看清楚這個想蘊,並且最後能破盡色法看清楚它也是唯心的,這才是關鍵,這時候就能見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這不是道理,這是在那種觀的狀態下看見的。

後面「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這個其實還是屬於五蘊觀的一種,因為在做五蘊觀的時候,就要見貪、離貪,嗔,離嗔,癡,離痴,邪見,離邪見等等這種種心行,其實都屬於行蘊和識蘊的範疇,或者說把它應該歸到行蘊裡面,這樣去觀,當觀一切唯識心以後對於法,就是身受心法,法念處也得在這裡重點關注一下。

最後說果證。

「果證: 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當然不止是坐時,行住坐卧都是,這裡只是說了一點坐,因為是四威儀,應該是在四威儀當中隨心所有緣念,於念念間知唯心生滅。為什麼叫「三昧」呢? 三昧是定慧等持的意思,這裡面要有定又有慧,這叫做三昧。

這種三昧的狀態下,唯心念念間知唯心生滅,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當得色寂三昧,這裡有很多的境界,這裡非常非常略地說一點點。 這一切境界如水流如燈炎,其是見到了諸法更微細層面的刹那的生滅,事實上在做正知而住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有點開始出現了,就是見到一切境界都刹那刹那生滅,這是最開始的一分,當你在 做六入觀、在做五蘊觀的時候,這個境界還會有,還更加的密集,還更加的微細,在做唯心識觀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更加更加地深切了,這裡給一個形容詞就是如水流如燈炎,無暫時住。

重點說為什麼叫「色寂三昧」?其實還有很多。因為在做唯心識觀的時候斷了很多的,前面講五蘊的定義的時候,五蘊觀的定義它是於六入觀很粗的那個角度,去了色法上的受想行識只留下這個色,在唯心識觀下,把五蘊觀定義下的色再破掉無量的想,去掉之後,可識的色,它還是有色的,並不是沒有色,但這個色就不像以前那種那麼粗或那麼實,這個時候的色你可以把它叫作「色想」——關於色的一種想,此時的色想,它仍然有質礙的感覺,但是這個時候你見到的色和沒有破附著在色上面的那些東西的話,你會覺得這個要微細得多,它無限地更靠近於心,或者更像心。

並且為什麼叫「色寂三昧」? 真的就是寂,什麼叫做「寂」? 不知道台灣的師兄弟見沒見過臘肉? 你看臘肉的時候是沒有活的感覺的,你看小動物,你會看到它的皮毛,它的肉,你會有一個活著的這個感覺,但是你看臘肉的時候是沒有鮮活的感覺的,是死的、屍體這種感覺,此時的色寂三昧也是這樣的。你看見鏡子上的你兒子、你閨女或者你爹媽,這個是眼所對色,但是你看見的時候它是沒有一個活著的感覺。當時我做五蘊觀偶然得了一下這個境界,偶然到了色寂這個境界,我抱著我自己的兒子,我發現怎麼跟死了一樣,這個跟抱著一個屍體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色寂三昧也是這樣,當然不僅僅是這樣,還有很多,因為粗細、遠近、美醜、活、動靜這一類都抽去的非常多,在這個狀態下你看見的色法,你這個時候看見的色法的狀態叫作「色寂三昧」,此時你看見的色真的就寂滅了,色是寂滅的,沒有以前那麼活,沒有那麼真,沒有以前那種遠近,還有真假等等這些都除遣了,這個時候你看見的色,把它叫作色寂。

因為此時你從早到晚念念間都安住於此觀當中,就叫做色寂三昧,這就是練唯心識觀所證到的一個境界。 說實在話,你可以叫色,也可以叫「唯心」,因為你看到的色已經是色想,這個時候你叫作唯心識觀,也叫做色寂三昧,是一個意思。通過這個就講一下為什麼色寂三昧就叫作唯心識觀,就是你通過觀一切唯識心這麼一個作意見到了色寂,這個時候不能叫色滅,色還有,但是它已經無限地靠近於心了,這就叫色寂。

後面還有兩種信入的觀法:一種叫信奢摩它觀,一種叫信毗婆舍那觀。奢摩它就是止的意思。「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這有點相似於真如三昧的作意,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這個叫作信奢摩它。

信毗婆舍那是觀的意思,「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其實這些都是圍繞唯心識觀來說,這裡有個歧路,這種觀法,我自己走過這個歧路,當時2010年下半年我就開始看這個,2011年在無盡燈論壇看到加菲貓師兄教《六門教授習定論》挺好的,於是我就找他學,後來他就把他的師父推薦給我,就跟他學了。

在那裡他就給我講了一下《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唯心識觀,我就回來作意,就是像那個如夢觀或者如幻觀,直接作意,因為我以為這樣就覺得是在修學唯心識觀,當時也沒有更多的機會面對面地去請教,就是網上那麼聊了一下,可能資訊的交流也不是那麼及時,不像後來我是手把手找他教的。 那會兒跟我這麼說了一下我就回家,整天整天住在這種作意,作意一切世界是虛幻的,大概這麼練了有一個月左右,有一次在北六環那邊,我從一個公交車上下來,當我的腳在踩地的那一瞬間,嘩一下整個世界就全變了,變得特別的虛幻,真的就是虛幻、特別的不真實,我心說:這個是不是就是證了如幻觀哪? 或者說這叫唯心識觀? 因為這個不真切的感受太過於真實了,注意我的用詞——不真實的感覺特別真實,然後我就去問,這個我好像是練出來了,唯心識觀。然後那兄弟說,這不對,你看這個鏡子,你看這個幻的境界真不真? 我說挺真的,然後這就對了,這個就是一個邪路。

後來他給我解釋一下原因,心的力量很強大,你想什麼來什麼,乃至於諸禪定境界都是一個心的狀態而已,只要你不停地反覆地去說服自己,去暗示,或者說去作意,真的給你現這個境界,乃至於如幻的境界都可以,但這種如幻的境界對照六入觀、五蘊觀和唯心識觀來看,六入觀、五蘊觀和唯心識觀都有破相,要一層一層地破相、離相,不能取一團一聚。而這種通過作意、通過境界、乃至於通過定作意出來的乃至於如幻的,它確實有如幻的感受,這個正受,但是它並沒有離相,你還是會執相,你會從整體上去執這個相,只是說在這份執還保留的情況下,你離了那一分真和假的這個相,而真和假是你取的這些無量的相裡面一部分而已,這種作意只是離了一個真假而已,但是別的,特別是破相這裏都沒有離,這個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你離了前面的那些,色法能夠一層一層地去,一層一層地去到了唯心識觀這兒來,你要去解決無量想的問題,你對於色法追加了遠近、真假,美醜、虛實、粗細、動靜、能所等等這些想,這個時候你去做這個想,我認為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前面的功夫打底,這個時候就算你把世界如幻觀出來,那還是取總相上的,在上面還有執取,有一團一聚,有薩迦耶見,有我見,種種見都沒有離,一個都沒有離,在沒有離的狀態下,你在上面只是離了一分真假而已。去了這個以後,你自己感覺那個離得太遠了,你要把這個當成唯心識觀,差的老遠了,這個是我當時走的一個歧路。

但是很幸運的是,當時有人手把手這麼教,我很快就能離這個歧路,並且後來也從道理上知道了為什麼叫歧路,歧在什麼地方,怎麼來補足這個,這個是我自己的一點經驗,貢獻給大家,僅供大家避免掉坑。

「修證功德: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

為什麼這裡要強調信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是不信,所以需要種種的觀,需要種種的練來幫助我們悟。 因為事實上在以前的宗門裡面——說的是教外別傳,就是信就夠了,直信直解,現在當下就能證。咱們信太過於不足了,所以怎麼辦呢? 給你個功法去練,練了以後見了境界,有什麼受用,到這個時候再去建立信,這裡給個解釋,為什麼人們癡迷於一定要有個方法?其實就在於信這兒不足,如果能夠信,直信直解。所以在宗門早期裡面,那些法師們是上根利習者,他們就是信入,不是從什麼觀入的所以你要不會怎麼辦呢? 就這麼作意,去練,那麼你就能由此而信入。最後一段就是修證功德:若能習此二觀心者,就是這兩種觀,其中主要還是唯心識觀,速得趣會一乘之道,很快地就開悟,一乘之道這裡就不分聲聞、緣覺、大乘,悟入一乘。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信解力,要直信直解,咱們都沒有直信直解這個能力,那怎麼辦呢? 先練練唯心識觀,長養一下那個信解力,有此信解力,就能夠疾入空義,空就是真如、無相、第一義、離言法性,由此得發無上大菩提心。關於這個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里也講到了,如果能夠做「真如實觀」的話,那個得到的果是什麼? 能夠信解大乘,只是對於大乘能夠得決定心,得堅固信。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判教里,能夠做真如實觀的果位非常低,基本就是信位圓滿的樣子,由這份經典也能夠證明蕭平實所說的開悟在七住位,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教下和教外別傳的理路是不一樣的,教下比如說語文、數學、化學、物理,每門課都有,比如初地得有六度,你得有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度都是圓滿的,要有那麼多的資糧,把這些籠統地你到此就叫作你得了什麼什麼位。初地也叫作歡喜住,住就是你住到這個位了。而教外別傳有點像,比如一個人的書法能拿全國第一,請問這個人是幾年級? 這個問的就不對。 你字寫得那麼好,你哪個年級都可能是,也可能是小學一年級,也可能是大學一年級,每一個年級都可能是。

同樣的道理,禪宗的教外別傳重點是在般若波羅蜜上下功夫,你般若波羅蜜練得特別厲害,請問你是哪一地的菩薩? 他哪一地都不是啊,也可能哪一地都是,如果硬要說的話,他可能是信位圓滿,因為有很多菩薩的位的話,不僅僅具足了般若這一住,還得有別的資糧,他還得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無量的百千三昧這些具足。 教外別傳自古以來就不在教下去說屬於哪一個位,因為他哪一個位都有可能是,或者說他哪一個位都不是。就跟你會寫字一樣,請問你幾年級啊? 哪個年級都是,或者說哪個年級都不會。同樣的道理,比如我會解微積分,請問我現在是幾年級? 說不著是吧? 哪個年級都有可能是。按照道理,我有般若波羅蜜,請問我是哪一住位的菩薩? 哪一位的菩薩都有可能,所以你可能一悟就到初地,也有可能一悟就到初信位,或者信位、或者住位。

這就是為什麼說蕭平實強行把教外別傳的開悟和教下的位次拉關係,這個判教是有問題的,沒有準確理解教外別傳的本意是什麼,以及和教下的關係是什麼。拿《占察善惡業報經》來說的話,這裡都只是得發無上大菩提心,這其實是信位、堅信位,大家可以看一下原文,原文裡說的是得堅信位。 這裏就順一下文意,把唯心識觀的文意大概捋一下。接下來具體講一下唯心識觀怎麼練,有什麼注意事項。

 

四、唯心識觀的練習

前面已經講了,唯心識觀重點在觀色法,色法的定義從粗到細,一點一點地遞進。 唯心識觀確實就是重觀色法,雖然在原文裡講到了你要從早到晚地系念,就像做四念住一樣從早到晚地系念,並且去觀一切境界,一切境界無不是想生,不做是念,一切境界非有滅有分別,境界自身不生分別。

1.對於色的定義

這裡重點把握一下對於色法的定義是變礙,或者說是質礙,從這個角度去把握。 為什麼先定義這個呢? 因為在這種定義下方便你去看哪些是不屬於這塊定義的,就是說先給你個定義,這是最小的一個定義,基於這個最小的定義,在變礙或者質礙之上你加了哪些。比如以前我知道咱們很多師兄弟都學唯識,會看到這麼一些: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都會這麼去看,其實在做唯心識觀的時候,那種觀法沒有必要。因為在質礙、或者變礙這種最小定義上,那些都還很粗,你要看清楚青黃赤白那不是色,它是在色之上再增益出來,變礙或者質礙其實是更小一個定義。 在做唯心識觀的時候,你可以先把握一下這個變礙或者質礙,當然這個變礙和質礙的定義後面還會舍,還會變,但是沒關係,就當成一種方便。 這裡再吐槽一下,我知道好幾個師兄弟學法特別僵硬,怎麼僵硬呢? 就是你給這個定義,他就執這個定義了,你給他另外一個呢,他原先執的那個就扔不下了,所以學法別學那麼僵硬,稍微靈活一些有助於你把握要領。

如果你真的學法有點僵硬了,這個還真不好治,我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只是一種建議,不要那麼執實了,因為法本身就是施設、安立的、假立的,都是工具,或者對於法相、戒律等等都是這樣,都是一種方便,都是過河用的,你過了河了,還舉著那些東西。

對於一個定義的理解也是這樣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轉變,它會隨著你觀行的深入進行偏轉,這個你要能夠看見、接受並且去理解。同樣道理,在做唯心識觀的時候,把色法定義為變礙或者質礙,也是一種方便,是在當中或者靠近本質那個地方截取一個定義,方便你把握,執了這個就能離那個,學法別學得太僵硬死板。 這個地方對於色的定義更多的是變礙或者質礙,這個就是你身心世界上所感受到的。 根據這個定義去看地水火風等等,它可能並不是色,是一種增益想,這就是對色的一個定義。

2、色想

再說的話就是色想。 什麼叫色想呢? 在前面五蘊觀的色法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去觀你現在所看到的色其實還是心的一種取相,但這個應該建立在六入觀的基礎之上,最少最少得要有這個本事,否則的話你是看不到這個的,最少你能把六根的境界分開,你才能夠於不同的根上去把握色法。

在這裡通過這種觀法,你能夠看清楚所有的色、色想,基於色的一種取相,並且這種取相不是單個的想,也是一合之想,為什麼要強調要從六入、五蘊這麼一路觀下來? 因為你有了這種觀法的基礎,你能夠破相,能夠破相時,對於那個法的執取——一團一聚那個執取就比較敏感、比較熟練。

此時你面對色的定義時,用現在的觀力看過去,你看見的色法也是一團一聚的,不僅一團一聚,並且能看清楚無量想——無量的關於色的想,這裡色想不是單獨的一個色想,它是一堆的這種色想,有很多附著在上面,並且你明顯就能看見,關於色是有了這個取相之後,心還進一步在上面取相,這個一定要看到,如果這個看不到,唯心識觀做不下去的,或者說沒法進一步深入,所以這裡更強調一下功夫。

功夫很重要,但是功夫不是全部,得思維,基於功夫之上的正思維,來獲得慧。但是不能拿功夫當成慧,功夫是功夫,但是如果沒功夫,有些事情也不太好辦。 這裡關於色想的看見、認知,做到這確確實實需要一步一步,走到這就能看清楚所謂的色只是色想,並且不是一個,是基於色的一堆的想蘊。

3、色法的平等觀

色法的平等觀至少有兩個維度:諸色的平等。什麼叫諸色的平等? 比如對於你的眼所對的說,對於眼境界上面的色,比如眼前有一個電腦,螢幕和邊框這是兩個不同的色,如果你沒有做唯心識觀的話,這兩個色是不平等的,最少是在顏色上是不平等的。這個時候在唯心識觀裡面,你得去看見、緣這個差別相,在差別相上去看差別怎麼建立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色法和色法在此時能不能平等,它怎麼不平等,最後的結果是你能見色的平等性

這裡比如說有個金子和便便,在你的眼裡,這是兩種不同的色,對這兩種不同的色你看見時會有高下想,這時你會看清楚於色上面會有高下、美醜等等想,當你把這種高下想一點一點地摘除之後,你看見的金戒指和一堆狗屎還有哪些不平等,你可以去對比,因為這種差距很大、很誇張的對比方便你去看清楚你自己於色上建立了哪些想,哪些不平等想,通過這種對比觀察就能進一步看清楚你自己的這種取相,到最後最起碼在看到這上面能夠做到諸色平等,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說見到了更本質的色,或者見它無實性。這就是唯心識觀的一種觀的原理,這裡就是諸色的平等性。

第二個,眼所見的色,更多是眼所面對的質礙,還有就是聲音,或者手摸牆。你可以拿一個牆壁立在你眼前,眼看這個牆壁和手摸這個牆壁,因為有了六入觀或者五蘊觀的打底,你應該知道眼看到的是眼境界,手觸到的是觸到的境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法,你也能安住於「諸根異行異境界」,那麼在此時,你手觸到的牆和你看到的牆是離相的,但這種離在能夠分離的前提下,再來觸這個牆,再來感知一下,手觸到的牆的這個色和眼看到的牆的這個色有什麼不同,能不能建立平等。

為什麼反覆地強調平等觀,因為從大家實際的體驗來看,一定是會體驗到不平等,起碼是不同的。觸到的色更多是一種觸感、阻礙感,眼看到的色雖然有阻礙,但是另一種阻礙,因為是眼所見的境界,所以跟手觸到的境界肯定有所不同,你得去找同和不同。

從想蘊的角度去看,於最終兩種不同的色法之上加了哪些想?看清楚了,直到你能見到種種色法的平等。當你看清楚哪些是平等,那個時候你可以把它當成色,沒關係,當你看清楚那個色法的時候,它已經馬上接近於色寂的境界了。那時候看到的色,那些色上面的想已經被你剝離很多很多了,不太像原先知道的那麼粗重,這個就是唯心識觀的一個原理。

最後總結起來說,為什麼唯心識觀是色寂三昧呢? 重點是在色上觀心,這個是關鍵點,如果要詳細地展開來說,就是在諸色之上你看清楚了心,更多的是想。 關於這個想有哪些,我列了一個表,這個是以後大家在練功的時候,實際去剝離的時候要重點關注的。

有哪些呢? 第一個是遠近,比如拿眼所對來說,你眼跟前的東西和很遠的東西你會產生遠和近的認知,並且在這裡生起了不同的想法。同樣是境界,比如說站在窗戶前看社區,看遠處的樹。近處的樹和遠處的樹都是樹,都是你的眼境界,都是色,可是不一樣吧? 有遠和近。你就是要剝離遠是什麼,近是什麼,你要看清楚這兩個之間,至少要看清楚色和色之上的遠近是怎麼增益出來的,你要把它剝離開來,此時你就會看見遠處色和近處色的平等。因為此前你沒有做這份剝離,同樣是樹,它有近處和遠處,這部分在你的眼境界裡是不平等的、不同的,在這裡你要去觀遠近,你得看清楚遠和近是什麼東西,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種認知,心是怎麼取這個相的。

第二個是真假相。

比如說你現在眼前有一個電腦,然後旁邊還有一個用VR呈現的一個電腦,那麼當你知道那個是VR就是虛擬實現技術,或者說用鐳射打造出來的,或者說用虛擬的一個技術呈現出來一個電腦,如果你知道那是個虛擬的電腦,好,眼前擺著一個所謂的真實的電腦的時候,你看一看你的心在面對這兩台不同的電腦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不一樣? 就這個心行是很奇怪啊,你自己可以知道,你可以試試。 實在不行,如果想像力不夠,你可以找一個VR來試試,一台真電腦,一台VR裡的電腦,你看一下,面對這兩台不同的電腦的時候,同樣是你的眼所對,同樣是你的眼境界,那麼這倆有什麼不同? 其實就是在真假上看得清楚所謂的真是哪一個想法投射上去的? 所謂假又是哪一部分東西少了,所以它才有個假這個概念? 你得把真這個東西揪出來,在色法上面是如何增益出來的,有真這個想法的,看清楚這個真以後的話,你的世界會變很多很多。

另外就是虛實。

虛實這個比較好觀,用的原理也是可以用真假這個方式來練習,大概差不多。但是放在這兒也其實就是讓大家去練練這個,這個是練功,練功不是講道理的,練功的原理咱已經講給大家了,重點是在想蘊這兒,通過現實生活當中,通過對比這種方式去看,那麼建立的這個真假虛實是怎麼建立的,怎麼取這個相的,當你看清楚這個取相以後呢你就能夠理解這個相。

接下來是美和醜。

美醜也是從建議從眼境界或者從耳境界這個角度去觀察,比如說這有一個美麗的,這一個醜的,那麼這個美和醜它怎麼來的? 這種取相它的由來是什麼? 為什麼會取這個相? 如果離了美醜這份相以後,那麼你緣見到了這個相、這個色法,它的平等如何體現? 能不能看見這份平等? 這個我認為是比較關鍵的,就是美醜。 其實這裡還包括如果是從味覺,你還可以做好吃的不好吃這些去觀察一下,這沒有列出來,因為這個重點是從眼境界這個角度去描述的。

接下來是粗細。

這個也挺好玩哈,比如說石頭、沙子這樣一類的同樣的一類的色法,比如說鐵,這裡有個鐵棍和一堆鐵屑,你看看你對他的取相有什麼不同。 再比如說一個東西的直徑,很細的一根針,和孫悟空的那個如意金箍棒都是鐵棒,但是你看看你在取這個相的時候什麼不同,等等一切法都有粗細,在粗細上面去看,同樣的一類法,你在取這一相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心境有什么不同? 取上有什麼不同? 分別上有什麼不同? 那這個也是從想蘊上下功夫,重點去體驗一下這些。

最後是關於動和靜。

比如說大樓在這兒,你會取一個靜像,那麼人、動物、鳥、車等等這些你會取一個動像,但如果你把這個動像去掉以後,附著在一個東西上面的動像,或者說能動之像,把這部分去掉之後,你你再去看這類法還一樣嗎?

所以對於你的眼境界來說,關於遠近、真假、虛實、美醜、粗細、動靜等等,它都是可以剝離的,都可以從色上面剝離開來,當你剝離了這些之後,你再去看看你看到的色是什麼呢? 還是原先那個色嗎? 這個就是唯心識觀的關鍵點,重關於色法

所以先從最開始的六入觀,六入觀那裡最初的色法去觀、五蘊觀裡邊把從六入觀之上剝離了受、想、行、識的那個色,那麼在這裡,唯心識觀再重新再剝一次,直到見到色想。 能所這裡我列了一下,其實已經超越了唯心識觀的範疇,如果你能觀能所,這個可以觀,如果不觀也不勉強。 其實這個挺難觀的,因為這個能所不太那麼容易做到。 這個只是留作一個思考,僅供大家思考一下關於這個能和所的問題。那這個涉及到更深的我執,這個不太那麼容易好觀。而如果你能夠去想明白色法上這個能所的對立,從哪兒建立,怎麼建立起來的,那麼無能無所、離能所、或能所合一等等。這些境界是怎麼來的,怎麼去,怎麼得,這個你可以思考一下。

4、得三昧

最後講得三昧。就是練習真如、唯心識觀會得什麼呢? 會得唯心識觀,也叫色寂三昧。 關於寂的含義,在前面過那個唯心識觀的時候已經講到了,色寂三昧,寂就是寂靜的意思,就沒有這些了,沒有遠近、真假、虛實、美醜、粗細、動靜,那麼這個時候你看見色在你自己的境界裡邊,一切都是念頭,都是密集的念頭,然後沒有以前那種鮮活感,這是最明顯的感受。看見的人,看見動物,還得一些運動的,都能沒有那種鮮活感,所以它叫做寂,色寂三昧。 在這裡如果你自己的思維成熟,或者說信根具足,或者福德具足等等條件具足的話,其實你用這裡就可以悟入了,悟入真如也叫色如三昧,為什麼叫色如三昧呢? 你看心經裡邊說,色就是空,那還怕你不懂,反過來跟你說空就是色。所以做唯心識觀是可以由這個方式一路一路破,一路觀平等,那麼由此而悟入真如的。但如果你可能說這個我還不會呢,我就只能觀到色寂三昧,行,還可以講給你講一個下面的「心寂三昧」,也就是說「真如實觀」,那麼通過這種觀法,它能夠證真如。這個是屬於後面講的內容,在唯心識觀裡邊兒就是這麼練的。

關於唯心識觀這部分內容,練功的內容具體思路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我大概在最後還分享一點點在大乘《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裡邊講到的,因為內容非常多,所以不能全講,也不需要講,我只是讀一下給大家看看。更多的內容我希望大家可以讀一讀這個真實義品,我非常喜歡這個,因為它是《瑜伽師地論》裡邊為數不多的、專門講如何悟入離言法性的部分。

「以何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謂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說為色或說為受。如前廣說。乃至涅槃當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如是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 亦非一切都無所有。 如是非有。 亦非一切都無所有。 云何而有。 謂離增益實無妄執。及離損減實有妄執。 如是而有。 即是諸法勝義自性。 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這個「離言自性」就是圓成實性。這個話什麼意思? 就是怎麼樣悟入「離言法性」,你看以前那個色、受、想、行、識,乃至於你所說的涅槃,有那回事兒嗎? 有沒有真有一個叫做涅槃的自性,有一個叫做色的自性被你分別、記錄,甚至言說。在這里的話,對於大乘的菩薩來說,他不會說我要去有六道輪迴之苦,甚至有一個所謂的涅槃入涅槃,這一切他都會觀本無自性。那包括在《圓覺經》裡邊講地獄天宮同為淨土,就講了很多,其實那都是在說那個離言自性的。

「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已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者。是則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而實不起。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

大概先說一下這色怎麼來的,種種色想等等一系列的就這麼建立了。 那麼如果你離此執,離此增益執,離此想的話,那麼你就能夠證諸法離言自性。 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其實就是想給大家看看,怎麼樣證真如,怎麼樣證離言自性,那就是從唯心識觀這個角度去入手的,包括後面也是隨便摘的,就念一下就行。

「如是二種皆如實知。謂於此中實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實無起增益執。不於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捨。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為善取空者。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 」

就是講如何悟入離言自性,那後面標黃這個其實也是在說怎麼樣做這些呢? 是先一路遣,做諸法平等觀。

「云何此經顯如是義。 謂於一切地等想事。 諸地等名施設假立。名地等想。 即此諸想於彼所有色等想事。或起增益或起損減。若於彼事起能增益有體自性執。名增益想。 起能損減唯事勝義執。 名損減想。 彼於此想能正除遣能斷能舍。 故名除遣。 」

這段經是阿含經裡面的很有意思的一段:

「如是,詵陀! 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 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這個比丘說完之後,連大自在天都下來讚歎他,說這個太厲害了,我要讚歎你。 他這裡緣的是什嗎? 就是緣真如,就是真如三昧,哪裡都不緣,什麼都不緣,這是在阿含經里講到的。

「真實義品」裡面還講到了為什麼要來證真如,菩薩要在世間去輪迴、輪轉的時候,如果沒有破輪迴相,他一定會有苦、離苦、勞這些想法、這些逼迫,如果他能夠悟入一切唯識真如 的時候,他就不會有此種想,乃至於他能夠見涅槃也是平等相,生死涅槃不二的時候,他對於涅槃不會生起嚮往之想,因為當下就是涅槃,這就是菩薩證真如的一個功德。

有這個功德時,菩薩對於生死不再畏懼,他就可以勇猛無畏,於生死無礙當中行菩薩道。此時沒有生,沒有死,涅槃和生死不二,輪迴和涅槃不二,平等一相。這就是在真實義品中講到的,或者說我願意跟大家分享的原因,大段大段的部分就不講了。

「若諸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則不能於貪瞋痴等一切煩惱深心棄捨。不能棄捨諸煩惱故。便雜染心受諸生死。由雜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 」

這就是普通的小菩薩見有生死、有輪迴、有染、有煩惱,由於有個這個就有生死有輪迴,就有生死的逼迫。

「若諸菩薩於其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是則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況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果菩薩不能見生死和輪迴以及涅槃平等無二的話,他就會取涅槃相,他就會說我趕緊得入涅槃,因為涅槃才是無苦的。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他就不能成熟有情,他就不能夠集積種種資糧,這時候他就會生厭倦之心,生畏苦之心。反之,如果菩薩能夠證真如,能夠通達法無我智的時候,他就沒有這些煩惱,不會取這些相,已經離這些相,這時就能隨意地度眾,以無量善巧方便來度眾生。

「又能於內安住其心令心善定。於心安住常勤修學。 為凈修治四種梵住。 為能遊戲五種神通。為能成立利眾生事。 」

這些就是因為他能夠證得諸法離言自性、能夠悟真如,由於有此功德,他才能於生死得自在,隨意地出入,因為此時已經離生死相,離輪迴、涅槃等等相,沒有這種種相,所以他才能行菩薩道任意自在。

如何才能離小乘解脫道的這種狹小性呢? 應該來學「真如實觀」,或者從唯心識觀這麼次第入手,有這種發心之後,於生死涅槃不再恐懼,這時來行菩薩道就比較自在,沒那麼畏懼。 我知道有些同修著急證解脫,或者害怕輪迴,所以就多說這麼一嘴。

關於唯心識觀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 我原先的計劃是到唯心識觀這裡就結束了,後面在觀法上面就不再分享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覺得真正能做唯心識觀且要練,再講太多對於在座諸位也利益不了太多。眼下從正知而住入手,能夠看見念頭的生滅,能夠看見名色的分離,下一步做六入觀,能夠破相,能夠見五根異行異境界,進入五蘊觀,能夠斷結證果,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個要論年了,我認為如果精進地去修行,把功夫做到位的話,一年半載還是要的,這是要能夠斷結證果,有了這個再來做唯心識觀,我認為可能才能夠契入。

如果能夠契入到唯心識觀,能夠證唯心識觀的話,那已經很了不起,很有必要咱們見面聊一聊。所以關於觀法這部分我就想分享到這裡,如果別的師兄還有什麼別的想法,我們可以再商量一下,再分享別的層面的,我就在重慶,誰要來找我可以來找,線下可以聊,從我開始分享到現在,已經有不少的師兄來找我聊了,關於禪定的、止觀的、教理的都可以聊。你願意讓我出路費的,我出路費,住宿、飲食我都安排,按日食三兩金的標準招待你。關於唯心識觀的分享就到這裡,大家有什麼問題?

 

問題一: 色寂三昧是剝離色上面的遠近、美醜等構想,那麼五蘊觀中的色蘊平等不也是去掉遠近、美醜等增益想嗎? 五蘊平等和色寂三昧在同一根上的境界有什麼不同?

答: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五蘊觀的這種平等比較粗,在五蘊觀上面看見的美和醜更多的時候是偏想蘊的和識蘊的美醜。你可以試一下在五蘊觀中的色法其實還是包含了很多的色想在裡面,它是很粗的,它是去了一部分遠近、美醜等等,還有更微細更深細的。那麼在色寂三昧的時候需要重新來更加深入地,更加仔細地,並且更加平等地來做。平等包括依於你整個境界上的平等,第二是諸根上面的平等,比如眼所見和身所對這些上面去做色法的平等觀。所以在色寂三昧的時候還要觀得更深細一些。 你要知道,五蘊觀和唯心識觀是一路的,是順一個方向的,它肯定會包含一部分類似的,比如在五蘊觀的時候,甚至在六入觀的時候,你已經開始出現有關於美醜的取相分別,這些粗的取相分別已經去掉了,在色寂三昧的時候會觀得更細一些。

問題二: 五蘊平等觀見到的死寂於色寂三昧見到的死寂在境界的體驗上有什麼不同?

答: 這個一看就練過。五蘊平等觀見到的死寂我也見過,這個偏寂的那種,所有的法都滅掉、滅掉,這種感覺特別強烈,心中有了想要入滅的念頭,所有的境界,不管是色、受、想、行、識都是偏入滅這種感覺,類似於色寂的那種死寂感。但是色寂三昧的死寂感比這個還要更寂一些,關於寂滅的滅這個感覺不那麼明顯,但對於死寂的感覺更明顯一些。跟在五蘊平等時看到的一樣,虛實、遠近、真假等等都沒了,要比五蘊平等中的死寂還要更寂,更平穩一些。

問題三: 如何理解青黃赤白不是色法?

答:這個你去觀就知道,你會發現青黃赤白在你觀的境界裡是色的最底層定義之上的上一層定義。比如你去看青色的時候,你得有一個關於青色的取相,在這個關於顏色的取相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取相,就是對於質礙的取相。所以當你看到青黃赤白的取相的時候,你會看到有質礙的取相,還有顏色的取相,並且還有基於色的一系列的美醜、虛實等等都包含在裡面。當你在做色法的定義、認知和辨識的時候,你會發現青黃赤白不是那麼底層的定義,它是基於底層定義之上的上一層定義。由此而說青黃赤白不是色法最底層的定義。

問題四: 諸色的平等是說諸色是同一類法,地位相當,還是說諸色的相等相同無差別?

答: 是後者,無差別的意思。 我再講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看電腦的那個屏幕,中間亮的和邊框你看見它是不同的,在這裡它有取相上的不同,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這個不同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 最好你先選擇那種眼所對的這個色法來說,你胳膊上那個色和桌子這個色都是眼所對,當你一層一層剝離的時候,你會發現還是不能平等。於是你就開始看為什麼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原因在哪兒?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後建立的平等是真平等,而不是說你觀它是一類。 比如說我眼睛看見的白色的燈、白色的牆,這都是一類的色法,這裡其實是遠遠沒達到平等的地步。前面講一個例子,比如說您眼所對是一個金子和一坨便便,這種對你的心取相分別比較大,那就一層一層的撥,撥到後面,你看金子和便便它到底能不能平等,中間你加了哪些? 因為這種比較極端的色的話,你很容易就能看清楚你自己怎麼樣去疊加的,疊加了除了色以外的其他的想。那麼這樣的話就能夠看清楚,會基於更底層的定義去看清楚諸色的平等。

問題五: 質礙是色的最基本的定義嗎?

答: 其實質礙是一個比較底層的定義,可是你去實際觀的過程中,其實質礙它也還可以被去掉,還可以更底層一些,比如說色想,關於色的想,它可能就比質礙還要更更靠近心一些。你會發現那個時候所謂的色,它只是心的一種關於色一個取相而已,在那裡色就無限靠近心。如果你這個時候對於第一義信解聞熏足夠的話,由這裡肯定已經悟入到色就是真如。 所以這個也看聞思,看你對色的取相和對色的平等。

沒有新的問題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