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佛法名相錯解

《正覺名相錯解》:玄奘是五地滿心菩薩?「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是菩薩的「現觀」?

 

01. 正覺同修會編造的「玄奘歷史」

 

正覺同修會(正覺教育基金會)製作的《玄奘文化千年路》視頻有以下自編自創的歷史與佛法:

郭正益老師:佛道修行最主要的是要親證實相,然後轉依這個實相心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再繼續來進修,才能夠次第得見這十種現觀。這十種現觀是什麼呢?是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如乾闥婆城等十個階位相應的現觀。大師當年寫了九個,後來翻譯《大般若經》時,知悉經文說了十個,但已經無暇更動《成唯識論》了。

張正圜老師:玄奘大師由於謙遜己德的緣故,不曾明說這其中的許多現觀,其實是他自己所實際觀察到的,但是弟子窺基記載大師的開示說,這些現觀不是在最初明心時就可以知道。比如你要知道前八種現觀,至少必須五地滿心位才能瞭解。從這裡我們就知道玄奘大師的證量是如何地不可思議了。

 

02. 蕭平實如何發明經論沒有的「現觀」?

 

「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如乾闥婆城」是經論中形容「依他起」現象如夢如幻所用的譬喻。「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乾闥婆城」這些譬喻,出現在不同經論裡面,有時是八個、有時少一個或多一個,不同經論所用字眼也不完全相同。

重點是,這些譬喻是一起出現,因為都是在初地證真如之後,用「後得智」觀察現象,看清「依他起」的一切現象,其存在性質都是虛幻不實的「幻有」。

換句話說,它們是對「依他起性」的譬喻性表述,下面三個經證裡面,玄奘翻譯在《攝大乘論本》清楚指出,這些譬喻是對依他起自性的描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8〈67 無雜法義品〉:「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事、如尋香城、如變化事五取蘊中,修行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如實了知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事、如尋香城、 如變化事五取蘊皆無相。 所以者何? 諸夢、響、像、光影、陽焰、幻事、尋香城、變化事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則無相,若法無相是法一相,所謂無相。 」

《方廣大莊嚴經》卷11〈26 轉法輪品〉:「真如法界虛空相無相智境界故名如語不虛妄語不異語,觀如幻陽炎所夢水月谷響鏡像故名舍阿闌若。。。 」

《攝大乘論本》卷2:「云何應知依他起自性? 應知譬如幻、炎、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 」

這幾個譬喻,其實與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裡面的名句——「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一個意思。

玄奘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最後所用的譬喻更貼近原梵文,一共有九個譬喻:

世尊而說頌曰:「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

這幾個譬喻是總結性譬喻,與菩薩修證的階位不是一個配一個的關係。

我們來看看蕭導師是如何一步一步將他的十住位「眼見佛性」與「如幻觀」連接,就可以理解他慣性的「配對思維」,比如將初住到六住位與六度波羅密配對。

在正覺所有著作最後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概要表」中,蕭平實將這十個譬喻對號分配給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以及初地到七地:

幻事──十住

陽焰──十行

夢境──十迴向

鏡像──初地

光影──二地

谷響──三地

水月──四地

變化所成──五地

非有似有——六地

乾闥婆城——七地

蕭導師首先有一個「體驗」,然後看到《大般涅槃經》的「十住見性」句子,於是不顧語境與其他意涵衝突矛盾的經文,將「十住菩薩眼見佛性」經文與自己的體驗連接。

那他用什麼邏輯再將「眼見佛性」界定為「成就如幻觀」?

首先,蕭導師把明心拉低到七住位,七住位就可以證真如,所以七住之後當然就有「後得智」。 然後他看到《成唯識論》以下的一段:

《成唯識論》卷8:「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雖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眾緣所引自心心所虛妄變現,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CBETA 2019.Q4, T31, no. 1585, p. 46b28-c4)

上面這一段的意思是,菩薩初地見道證真如之後,以「後得智」通達「依他起性」(一切現象)都如同「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都是「非有似有」的存在——不是真實,但好像真實的存在。這些譬喻在經論裏面都是一起出現,沒有一個配一個修證階位的説法!

請注意,是「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有「等」這個字,因為這些譬喻都是例子而已,所以不同經論才會有些經論有九個譬喻、其他有十個或八個,不是像正覺在《玄奘文化千年路》視頻裏面所説:大師當年寫了九個,後來翻譯《大般若經》時,知悉經文說了十個,但已經無暇更動《成唯識論》了

《玄奘文化千年路》在這裏,其實是暗示蕭平實這一生的「現觀——階位」配對是根據玄奘的證量所説,而且蕭平實就是玄奘再世,所以才知道這些旁人不知的内容!

《成唯識論》根本沒有什麽「如幻觀」,更沒有「十住」位,《成唯識論》與《大般若經》,以及《大般涅槃經》等印度佛教經論只討論十地,沒有《菩薩瓔珞本業經》的52階位;這些經論裏面的「十住」是「十地」的別譯,「住」、「地」兩個字有時還會混用。

再者,《成唯識論》裡面的「非有似有」根本不是一個譬喻,而是對八個譬喻的虛幻性所作的「總結性描述」

《成唯識論》卷8:「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雖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眾緣所引自心心所虛妄變現,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非不見真如,  而能了諸行,

皆如幻事等,  雖有而非真。」(CBETA 2020.Q4, T31, no. 1585, p. 46c4-7)」

大般若經有類似的句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6 法性品〉:「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諸法無滅是故無生。何以故?性不變故,但由世俗見有生滅,皆是虛妄非真實有。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見因緣法,知世俗諦空無所有,不見堅實,非有似有,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變化事、如尋香城,搖動不安從因緣起,是諸菩薩以妙般若觀諸法空,廣說乃至從因緣起,」(CBETA 2020.Q4, T07, no. 220, p. 939a14-21)

蕭導師將《成唯識論》以爲「非有似有」是一種「現觀」,將「非有似有」配給「六地」, 然後給「七地」配上《般若經》的「如尋香城」,八、九地無法配對,蕭導師用《楞伽經》的兩種意生身補上。

菩薩哪個修行階位可以證得依他起現象的如幻性?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指出,必須先在初地「見真如」之後,才能知道「諸行」皆如幻事。「見真如」、知道「諸行」皆如幻事是初地發生的事情。

窺基大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1指出:

「證真識已起後得智方證俗識。

厚嚴經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  雖有而非真

至此位中名達法界。住極喜地生如來家。」(CBETA 2020.Q4, T33, no. 1710, p. 527c1-4)

極喜地是初地,上文的「真識」指真如,「俗識」指依他起諸行,也就是百法明門論前94個有為法,第八識是其中之一,《成唯識論》所説的「心、心所」。在唯識裏面,色法是「二所現影」,所以攝歸於心、心所。

「無分別智」是初地菩薩所證:

《大乘莊嚴經論》卷2〈5 發心品〉:「釋曰:第一義發心,顯有三種勝:一教授勝,親近正遍知故。二隨順勝,善集福智聚故。三得果勝,生無分別智故。此發心名歡喜地,由歡喜勝故。問:此勝以何為因?偈曰:諸法及眾生,  所作及佛體, 於此四平等,  故得歡喜勝。 」(CBETA 2020.Q4, T31, no. 1604, p. 596a13-19)

《攝大乘論釋》卷7:「論曰:故得無上覺。

釋曰:由不分別故,成就無分別智,得入初地。即初地以上為無上覺。」(CBETA 2020.Q4, T31, no. 1595, p. 202b22-24)

《成唯識論》卷8:「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爲何要等到相見道證後得智才知道依他起的「心、心所」如幻事等?

無始已來,因爲我執、法執的關係,我們不「如實」知道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心、心所」虛妄變現、似有非有的幻象。

換句話說,如果正覺的「十住見性菩薩」説自己成就「如幻觀」,他們肯定已經斷除「我執、法執」,不是只斷我見而已。一個證「心心所如幻」的菩薩必定是初地已經證真如、完成相見道的菩薩,因此可以在「證真如」之後,以「後得智」如實了知現象如幻。

經論中完全沒有蕭平實的「階位與現觀配對」,讀者可以自己查詢大正藏。蕭導師將自己的體驗天馬行空地與不同經論嫁接,發明了佛陀沒有說過的「佛法」。他不但將這些描述「依他起性」的譬喻,變成各個階位的「現觀」,還加上他的獨家「詮釋」,比如:

六地:由五地再證道種智一分故入六地。 此地主修般若波羅蜜多–依道種智現觀十二因緣一一有支及意生身化身,皆自心真如變化所現,「似有非有」,成就細相觀,不由加行而自然證得滅盡定,成俱解脫大乘無學。

正覺學員絕大多數都不知道蕭導師所說,根本是誤讀誤解、亂套經文、嫁接附會、自創「佛法」的結果。正覺教團的親教師即使知道這是經論沒有的説法,也不認為這種改編自創有違佛說,他們相信蕭導師證量高強到可以說出佛陀與大菩薩們都沒有論述過的內容。

 

03. 玄奘菩薩唐朝時就已經五地滿心?

《玄奘文化千年路》不止自創佛法,還竄改歷史: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法師亡後,西明寺上座道宣律師有感神之德,至乾封年中見有神現,自云:「弟子是韋將軍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如來欲入涅槃,勅弟子護持贍部遺法,[36]比見師戒行清嚴,留心律部,四方有疑皆來諮決,所制輕重,時有乖錯。師年壽漸促,文記不正,便誤後人,以是故來示師佛意。」因指宣所出律抄及輕重儀僻謬之處,皆令改正。

宣聞之悚慄悲喜,因問經、律、論等種種疑妨,神皆為決之。又問古來傳法之僧德位高下,并亦問法師。神答曰:「自古諸師解行互有短長而不一準,且如奘師一人,九生已來備修福慧兩業,生生之中多聞博洽,聰慧辯才,於贍部洲脂那國常為第一,福德亦然。其所翻譯,文質相兼,無違梵本。由善業力,今見生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聞法悟解,更不來人間,既從彌勒問法悟解得聖。」宣受神語已,辭別而還。宣因錄入着記數卷,見在西明寺藏矣。據此而言,自非法師高才懿德,乃神明知之,豈凡情所測。」(CBETA 2020.Q4, T50, no. 2053, p. 277b27-c18)

正覺同修會無憑無據,就將玄奘高抬為「五地滿心」,不過因爲法主蕭平實自認是玄奘菩薩再世,所以花費「十方財」製造竄改歷史,全力造神的《玄奘文化千年路》系列視頻。從上述記載可見:

  • 玄奘往生兜率天,而且是「更不來人間」。
  • 玄奘菩薩是生到兜率天請教彌勒菩薩才入地——「從彌勒問法悟解得聖」,不是未往生就已經成爲五地菩薩!

如果玄奘菩薩唐朝時已經五地滿心,肯定沒有隔陰之迷,爲什麽唐朝之後轉世多次,到了這一生竟然還有隔陰之迷,連自己翻譯的經論都記不起來?

南伽他師兄按照正覺會内流傳的「蕭平實轉世神話」整理如下

起初

摩訶迦旃延與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一起合體投胎變成——》提婆菩薩

然後再——〉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

再——》溈山靈佑禅师(771——853)

再——》雪峰文悅禪師

再——》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

再——》篤補巴(1292年–1361年)

然後還沒死之前先分身投胎——》

龍欽巴(1308年-1364年)【琅琊閣按:我個人沒聽過蕭平實自稱龍欽巴。】

然後又默然合一後再度分身投胎為———》

吳承恩(1506年-1582年)【琅琊閣按:蕭平實禪三上的暗示,暗示後曾經私下否認。】

多羅那他(Tārānātha, 1575年-1635年)

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其日又命塑工宋法智於嘉壽殿竪菩提像骨已,因從寺眾及翻經大德并門徒等乞歡喜辭別,云:「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迴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至二月四日夜半,瞻病僧明藏禪師見有二人各長一丈許,共捧一白蓮華如小車輪,花有三重,葉長尺餘,光淨可愛,將至法師前。擎花人云:「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今小疾並得消除,應生欣慶。」法師顧視,合掌良久,遂以右手而自支頭,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壘右脇而臥,迄至命終,竟不迴轉,不飲不食。至五日夜半,弟子光等問:「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法師報云:「得生。」言訖,喘息漸微。少間神逝,侍人不覺,屬纊方知,從足向上漸冷,最後頂暖,顏色赤白,怡悅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亦無異氣。自非定慧莊嚴,戒香資被,孰能致此。」(CBETA 2020.Q4, T50, no. 2053, p. 277a25-b10)

玄奘臨終,出現種種瑞相,發願往生兜率天,日後追隨彌勒佛下生人間「廣做佛事」。

假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不實,玄奘沒有往生兜率天,轉世成爲溈山靈佑、大慧宗杲、篤補巴、多羅那他,和現在的蕭平實,五地滿心的玄奘菩薩應該沒有隔陰之迷,請蕭平實寫出《會宗論》供學人參考!

 

04. 初地菩薩有什麽威德能力?

 

正覺「得如幻觀」的菩薩,按《成唯識論》說是初地菩薩,請問他們以及五地滿心的蕭平實有沒有經論中所説初地菩薩的能力?

《華嚴經》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之一〉:「「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入歡喜地,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無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飛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CBETA 2020.Q4, T09, no. 278, p. 547b2-23)

初地菩薩可以做閻浮提王,福德廣大,常行大施,蕭平實領導的正覺同修會爲什麽還需要向信衆募款建一個30億臺幣的寺廟?還需要賣書賺錢,不提供免費法布施?

 

05. 結語:

佛經裏面「現觀」一詞的定義請參考《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七):張志成——正覺的「現觀第八識」是「國王的新衣」?(上篇)。簡單説,「現觀」的狹義是二乘和大乘的無漏智,所證是諸法的共相——共同性質。

二乘見道所證的共相是一切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

大乘初地見道證一切法上去除我執、法執後顯現的真如,真見道時證根本無分別智,相見道時證後得智,觀依他起現象如幻——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這些都是初地菩薩的「現觀」。

創造歷史、發明佛法,這是「三地菩薩」得現觀的結果,還是一個邪見凡夫的造神的妄想?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