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佛法名相錯解

臺灣師兄整理的蕭平實居士謬說法義108項(第二部分:34-65條)

琅琊閣按:增補修正了一些内容,非常感謝整理資料的師兄!

(重整)110年蕭平實居士謬說法義項目統計如下:

正覺蕭平實居士常常自豪說,他是證悟者絕不會錯說佛法,怎麼講都對。法義辨證要斷頭自裁,否則要拜勝者為師,既然如此,大眾就來撿點一下,看他要自斷108個腦袋,還是拜真相平台為師。(蕭平實居士錯繆法義不止108個,因他喜歡108這個數位,就先整理108個。 )

…………………………………………………………………………..

34.【一心開二門】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心體與生滅的種子之和合體」。 第八識真心與七轉識妄心和合運作。

《正確的是:

《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指:

「心真如門」:一切法的體是「真如」、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無為的心性——譬喻成「海水」或「水的濕性」。

「心生滅門」:真如被無明熏染轉爲「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被譬喻成「有波浪的海」,是有生滅相、有為的識,顯現出種種生滅的差別相——譬喻成「波浪」。

「阿賴耶識」被稱爲「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不是正覺同修會説的阿賴耶識有兩個部分——【生滅種子+不生滅本體】。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指生滅的阿賴耶識的本體就是不生滅的真如,以真如為因,無明為緣,生起阿賴耶識。《起信論》的阿賴耶識包含七識在内的一切法,不是唯識百法裏面的其中一個識——第八識。

《大乘起信論》:「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CBETA 2021.Q2, T32, no. 1666, p. 576a5-7)

《大乘起信論》:「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11]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CBETA 2021.Q2, T32, no. 1666, p. 576b7-10)

《起信論直解》卷1:「依心等者。謂真如一心本無生滅。但以一念妄動。熏彼心體。迷本圓明。故說無明。此無明依真而起。熏彼藏心變為藏識。此真如為因。無明為緣。生起賴耶。當業相也。是則心通真妄。然此無明業相。尚未分能所。了無對待。故雖生不生。但以無明返熏賴耶。則本有智光。變為能見之妄見。令無相真體。變為所現之妄境。由此見相既分。能所對待。故妄見能取境界。」(CBETA 2021.Q2, X45, no. 766, p. 495c13-21 // R72, p. 176b3-11 // Z 1:72, p. 88d3-11)

……………………………………………………………………………………

35.【現觀】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七住位明心見道「現觀」第八識持身、出生萬法,他所謂的「現觀」意思是「現前觀察」,「現觀」是一個動詞。

《正確的是:「現觀」的梵文是abhisamaya,《阿含經》等舊譯經論翻譯爲「無間等」,其他經論裏面被翻譯爲「正觀」或「現等覺」,玄奘大師翻譯為「現觀」。

Abhisamaya是指智慧與其「現」前的對境沒有間隔(無間)、如實(平等、相等)而「觀」見的境界,不是我們一般人(或是正覺同修會)理解的「現前觀察某個東西」。

「現觀」與智、見、明是同義,本身是名詞而不是動詞:

無著菩薩造《顯揚聖教論》卷13〈2 攝淨義品〉:經言「慧」者是智、見、明、現觀】等名之差別,簡擇法相(之)心所有法為體。釋名者,簡擇為體,非智對治故名為「慧」。又各各差別能了知此,故名為「慧」。又能顯了識所了別,故名為「慧」。義門差別,隨其所應,如前分別。

無著菩薩指出「現觀」是簡擇的「慧心所」,對治的是「非智」。

慧心所本身的定義比較廣,簡擇的結果可以是正確或錯誤的。只有與真理、真相所相應的「慧」,才屬於簡擇法相的慧。不論是大乘還是二乘的智慧都是「現觀」。

……………………………………………………………………………………

36.【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

《正確的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是潛能,只能轉「生」出現行,它們無法「熏」現行。《成唯識論》界定「能熏」的法只是七轉識,種子當然不能「熏」現行。

《成唯識論》卷2:何等名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 》

……………………………………………………………………………………

37.【外境實有?】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外境是真實有的,所以連識的「相分」可以分爲「內相分、外相分」。

《正確的是:「唯識無境」的正理:外境不是實有,無法獨立於識存在,只是識自己變現的「相分」,「相分」沒有内外。凡夫的錯覺就是在心識之外以爲有真實的、獨立於識存在的外境,將「能取」的識執著為「我」、將「所取」的境執為實有的、相對於我存在的「法」。

《成唯識論》卷1:「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成唯識論》卷2:「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餘乘所執離識我法皆非實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實有體故。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如非所緣,他聚攝故。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中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

……………………………………………………………………………………

38.【外在世界】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外在世界由共業有情的第八識一人貢獻一分,可以離開心識獨立存在。

《正確的是:我們感知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我們自己的第八識所變現。》

……………………………………………………………………………………

39.【三種能變識】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只有第八識能變——變現外相分、内相分、七轉識。

《正確的是:八識都是「能變識」,都能變現出自己的「見分」和「相分」,比如意識所了別的是自己變現的「相分」;蕭平實説的「第八識在大腦裏變出一個内相分讓意識去觸」根本不是唯識的教理,是蕭平實用凡夫思維讀唯識經論之後臆想編造的「如來藏生理學」。

「三種能變識」指1第八異熟識,2. 思量的末那識,3了別境界的前六識:

《成唯識論》卷1:「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頌曰: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

40.【二重轉變】

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生萬法」裏面,沒有唯識「因能變、果能變」的教理。

《正確的是:

因能變——種子能轉變成八識自體,種子是「因」,所以這個過程叫「因能變」;

果能變——八識自體能各自變現出自己的「見分、相分」,八識自體是種子變出的「果」,所以這個過程叫「果能變」。 》

……………………………………………………………………………………

41.【阿賴耶識可以獨立出生萬法的第一因?】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阿賴耶識是能夠獨立存在的「自在法」、出生萬法的第一因。

《正確的是:阿賴耶識是「不自在法」,需要「四緣」才能生起——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1. 因緣:前一刹那阿賴耶識含藏的名言種子
  2. 等無間緣:前一刹那的阿賴耶識
  3. 所緣緣:根身、器界、種子
  4. 增上緣:七轉識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卷六說:「一因生法,決定無有。」蕭平實的「阿賴耶識獨立出生萬法」理論是一種「一因生萬法」的梵我見。

《大般涅槃经》:「善男子。一切諸法異因異果。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善男子。如从四事生于眼識。不可復說從此四事應生耳識。」

《成唯識論述記》卷3:「論。此遮外道至生一切果。述曰。即大自在為因生一切果等。皆是此計。果應無別。以因一故。果既有異因亦應殊。故非一因生一切果。」(CBETA 2021.Q2, T43, no. 1830, p. 311b28-c2)

《能顯中邊慧日論》卷2:「問曰。此三性幾有體能生無體。答曰。真實一性能滅依他令其無體。若如為正是諸法種。何不能生言唯是依他一。又若第八體為諸法正因。亦違瑜伽攝大乘等種子之義。心體是一許親生。云何名引自果及以性決定。復又一因何能通生善不善等。若許爾者。因一論成不平等。涅槃二十二云。一切諸法異因異果。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以此故知。因果名別。由阿賴耶具三相義。因相之中具種種界。雖非離第八。亦不即賴耶。體用因果理應爾故。故阿毘達磨經云。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然。更互為果性。亦常名因性。又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以此知。藏識中有種種界。非即第八。然華嚴楞伽說心染淨能生一切者。攝用歸體。攝餘從識。故不相違。」

……………………………………………………………………………………

42.【第八識的了別對象】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可以了別根身、器界、種子,【以及七轉識的心行】,因此可以了知意根的決定,按照意根的決定執行「持身」功能。

《正確的是:識只能「自變自緣」,所以第八識了別的對象只限於它自己變現的「根身、器界、種子」,第八識不變現「七轉識」,當然不能了別七轉識的心行;第八識是按照緣起的法則運作,不是按照「意根的決定」運作身體。 》

……………………………………………………………………………………

43.【第八識與七轉識「平等」】

蕭平實居士的第八識出生七轉識,兩者是「能生與被生」的「不平等」關係。

《正確的是:七轉識不是被第八識出生,都是由各自的名言種子依「四緣」顯現,所以第八識與七轉識的關係是平等的。 》

……………………………………………………………………………………

44.【大乘見道就可以證初果?】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聼蕭平實在禪三講十八界、或是被他印證七住位明心就是「證初果」,他説正覺同修會裡有幾位阿羅漢。

《正確的是:由凡夫直接修菩薩道的人不證聲聞四果,只證佛果——無住處涅槃。菩薩入初地的時候,會得到「如初果乃至永伏煩惱障【如】阿羅漢」的證量,但是不證聲聞的「果」——不入無餘涅槃。 》

……………………………………………………………………………………

45.【親所緣緣】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親所緣緣」是心所法。

《正確的是:「親所緣緣」指識自己變現出的「相分」,「影像相分」就是每個識的「親所緣緣」,被「見分」直接緣慮,在識內不在識外。

「心所法」是伴隨心王出現的各種功能,不是識自變自緣的「相分」。

相分與心所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

46.【第八識「有別自體」,所以有本體?】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成唯識論》說第八識「有別自體」,這是說第八識有不變「本體」。

《正確的是:如果第八識「有別自體」就是說它有「不變本體」,第七識應該也有「不變本體」:

《成唯識論》卷3:「云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成唯識論》卷5:「云何應知此第七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唯識經論裏面由種子所生的法——心、心所、色法——都有「自體」。

《成唯識論》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怎麽知道有第七、八識的存在?它們的存在是根據聖教(佛說)以及正理來證明的。這意味什麽?前六識是我們可以經由他們功能而感知的對象,第七、八識的行相微細,無法感知(入地菩薩與 佛是例外)。》

……………………………………………………………………………………

47.【第八識常住還是生滅】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

《正確的是:第八識的「常」是相續常——不會有剎那間斷,但是念念生滅、一類相續,所以稱爲「非斷非常」。

真如的「常」是「自性常」:沒有刹那生滅變易的常。

《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

48.【第八識與真如的關係】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真如【只是】第八識所顯現的「真實與如如性」。

《正確的是:真如在一切法上顯現,是一切法的真實性。

《成唯識論》卷10: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卷3〈2 學觀品〉:「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佛說法集經》卷3:「「第一義諦者,所謂甚深空相應法,無有限齊,不斷絕處,非他因緣,平等一相,無有高下,不亂不靜相、一切法真如相,是名第一義諦。」

……………………………………………………………………………………

49.【真見道所證是阿賴耶識】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七住位真見道證阿賴耶識,真如只是阿賴耶識所顯的「真實、如如」性。

《正確的是:真見道所證是真如。

菩薩在初地真見道位證真如,真如是一切法上二空(我空、法空)所顯真理,真如是無為法。阿賴耶識只是一切法之中的一個,百法前96個有爲法的一個。

《成唯識論》卷9:「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

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卷9〈22 十地品〉:「五見位智,謂由地前加行位終,觀於唯識無境之義,依無間定雙印於彼能所取空。彼增[上力引起識中本性無流生起大智,照遍滿法界,名為初地入真見道。論中一切法平等智釋無分別智。謂於初地正證真如無能所二相故云平等。」》

……………………………………………………………………………………

50.【不可知執受】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第八識與第七識因不可知執受,所以執著前世的屍骨,死後不焚化屍骨,前世的屍骨被侵損時,會讓後世子孫遭受災殃病痛。

《正確的是:「不可知執受」的意思是:第八識能夠執持種子,執持我們的「有根身」,令身體不壞並且有覺受;第八識的這些「執受功能」無法被意識觀察了知。

《佛地經論》卷3:「雖緣一切,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賴耶,雖緣三境,以微細故,亦言緣境不可了知。」

《楞伽經》:〔魏譯〕大慧。如是微細阿黎耶識行。【惟除佛如來入地諸菩薩摩訶薩】。諸餘聲聞辟支佛外道脩行者不能知故。入三昧智力亦不能覺。

……………………………………………………………………………………

51.【末那識執著屍骨】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此世的末那識執著前世屍骨。

《正確的是:末那識只緣第八識見分而將之執為「自內我」,連此世的身體也不執,何況是前世的屍骨。 》

……………………………………………………………………………………

52.【阿賴耶識主動流注種子】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阿賴耶識可以主動流注種子,令有情受果報,不須相待於意根之思心所等法來配合實現,可以對前世子孫施殃。

《正確的是:阿賴耶識不能主動流注種子,阿賴耶識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主動】主宰因果的功能,不是一種「神我性」的存在,只能被動地根據緣起法則流注種子。

……………………………………………………………………………………

53.【四尋思、四加行】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四尋思、四加行是七住位觀五蘊生滅、斷我見的修行。

《正確的是:四尋思、四加行不是用來斷我見的。斷我見是菩薩在「順解脫分」階段所修,圓滿「順解脫分」才能進入屬於「順抉擇分」的四加行位,四加行是為進入初地見道所做的加行。

四尋思、四加行菩薩在初地見道之前在十迴向位的修行,在四禪中觀察能取的識、所取的境都是空,由此契入真如。既然是「唯識」,首先就要觀察到「色法唯識所現」,所以不會説觀察五蘊,因爲五蘊之中還有色蘊。

《成唯識論》卷9:「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

54.【四尋思、四加行的結果】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四尋思、四加行的結果,是發現蘊處界的生滅虛妄性,為找第八識做準備資糧,還要等長劫才能進入初地。

《正確的是:四尋思、四加行的結果是初地見道證「無分別智證真如」,斷除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四加行之後不需要長劫才入初地,在十迴向位不間斷地勤修加行,體會真如就是「見道」。

《成唯識論》卷9:「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50a4-8)

菩薩見道所需要的所有福德智慧資糧,在進入四加行之前修習「順解脫分」的階段已經準備圓滿:

《成唯識論述記》卷9:「述曰: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從初發心乃至十迴向終,皆名順解脫分。《對法》等說,煖等已前名解脫分。簡二乘,故言大乘也。」

《成唯識論》卷9: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

55.【現前立少物的「少物」】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成唯識論》説的「現前立少物」的「少物」指第八識如來藏。

《正確的是:「現前立少物」的「少物」指唯識性,也就是真如。

《成唯識論述記》卷9: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識性,故悟入三性,入極喜地等入唯識所須,即此見道

《成唯識論》卷9:「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

56.【阿含經的六見處】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六見處」是斷我見和開悟理論,最後能夠實證第八識,阿含經的「第六見處」就是指常住法第八識。

《正確的是:「六見處」是我見生起的六個處所,「第六見處」是被 佛破斥的梵我、神我。

……………………………………………………………………………………

57.【第八識是無分別】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證無分別智」就是「用意識找到無分別的第八識」

《正確的是:第八識有「現量自性分別」,五識也有現量的自性分別,所以第八識不是「無分別」的「智」,是「有分別」的識。

如果第八識是「無分別」的心,前五識也是「無分別」的心。

世親菩薩在《阿毘達磨俱舍論》說,前五識因爲只有三種分別裏面的「自性分別」,可以稱爲「無分別」。第八識對「根身、器界、種子」的分別也是自性分別,沒有憶念、尋思的成分,也可以稱爲「無分別」,但是,嚴格來説,它們都是有分別——有自性分別——的「識」。

世親菩薩《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

若五識身有尋有伺,如何得說無分別耶?

頌曰:說五無分別, 由計度隨念,以意地散慧, 意諸念為體。

論曰:傳說,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由五識身雖有自性而無餘二,說無分別,如一足馬名為無足。自性分別體唯是尋,後心所中自當辯釋。餘二分別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諸念為體,散謂非定。意識相應散慧,名為計度分別。若定若散意識相應諸念,名為隨念分別。

《成唯識論述記》卷9:

論:計度分別能遍計故。

述曰:五、八既無計度,明無分別而不起執。…自性、任運、有相分別此等細者,五、八說有。

《宗鏡錄》卷44: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又如眾生八識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識,俱緣現量,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又無二種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即現前不生滅;若六、七二識,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計度、隨念分別,即念念常生滅;亦是於生滅中有不生滅性。已上經文,此是因闍王示疑,寄破外道斷見,有此方便分別生滅、不生滅二性。若不執斷常見性之人,則八識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實相,無有生滅。

如果蕭平實說第八識是「無分別的識」,那前五識也是「無分別的識」,意識轉依前五識一樣可以證「無分別智」!事實上,第八識與前五識一樣是有分別的識,所以「找到第八識」絕對不是證「無分別智」。只有根本無分別智(證真如智)與真如才是真正「無相、無分別——無能取、所取的相與分別」!

……………………………………………………………………………………

58.【真現觀】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證得阿賴耶識就是七住位的「真現觀」。

《正確的是:「真現觀」是初地菩薩完成真見道與相見道所得。

《攝大乘論釋》卷7:「釋曰:何故初地名為極喜?由於此時初得能辦自他俱利勝堪能故。諸聲聞等真現觀時,唯得能辦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生如是歡喜同諸菩薩。」(CBETA 2021.Q2, T31, no. 1597, p. 358c18-21)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3〈3 得品〉:「真現觀者,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剎那位所有聖道,又於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由出世智增上緣力長養彼種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現前,以見道十六心剎那無有間斷,不容現起世間心故。」(CBETA 2021.Q2, T31, no. 1606, p. 756c17-21)

……………………………………………………………………………………

59.【第八識 無間等法?】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無間等」形容常住法第八識——「無間等法」。

《正確的是:《雜阿含經》裏面的「無間等」是「現觀」的另一個翻譯——指智慧與其「現」前的對境沒有間隔(無間)、平等、相等的境界。 》

……………………………………………………………………………………

60.【真見道可以退轉?】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三次法難、多人退轉。

《正確的是:大乘與二乘見道都不會退轉,大乘見道時得「現觀智諦現觀」,不會對自己所證起疑惑,並且永斷見所斷煩惱(分別煩惱障和分別所知障)現行以及種子(隨眠)。

《成唯識論》卷9:「六現觀者,。。。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雖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50c1-14)」(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50c1-12)

《顯揚聖教論》卷17:「問:現觀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觀智諦現觀者,終不依止異見起所作業、及於自所證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處計行吉相而得清淨、誹謗三乘造惡趣業,況復能起害父害母等諸無間業、乃至終不生第八有。」(CBETA 2021.Q2, T31, no. 1602, p. 563a17-22)》

……………………………………………………………………………………

61.【誹謗辟支佛】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心中有慢,不願在有佛之世從佛得果。要獨自覺悟而成辟支佛,受人崇敬供養。

《正確的是:辟支佛通過觀察緣起法而證悟無我,無我之人何來慢心?辟支佛是急於解脫煩惱而入滅的定性緣覺。》

……………………………………………………………………………………

62.【山河大地是外五塵,不是色蘊?】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山河大地是外五塵,不屬色蘊。

《正確的是:一切色法,不論是我們的六根身體還是山河大地,全部屬於色蘊。五蘊不是以色身的内外作爲劃分界限,不是蕭平實説的身體的色法才是「色蘊」,身體以外的是「色塵」。

玄奘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4:「問:色蘊云何?答: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餘經復說。云何色蘊?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CBETA 2021.Q1, T27, no. 1545, p. 383a24-28) 》

……………………………………………………………………………………

63.【福德資糧】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智慧、定力、福德是上禪三開悟的三大條件。

《正確的是:菩薩的福德資糧用來饒益一切眾生。生起智慧的「必要條件」是禪定和大精進力;禪定和智慧都不能通過福德和粗糙的觀行得到,必須通過非常精進的修行才能獲得。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說般若智慧的因是禪定與精進,而禪定與般若都無法通過福德、願力、以及粗糙的觀行可得:

「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   

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 

今欲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散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然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屋,明必能照。   

是禪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麁觀能得,要須身、心精懃,急著不懈,爾乃成辦。 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盡,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進,如是乃能得禪定、智慧;得是二事,則眾事皆辦。 以是故,精進第四,名為禪定、實智慧之根。 」(CBETA, T25, no. 1509, p. 172, b11-25)

菩薩修集福德資糧主要是為了利益一切衆生;唯有修集智慧資糧,才能圓滿佛地的十力。

《方廣大莊嚴經》:「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奢摩他資糧是法門,證得如來三昧故;毘缽舍那資糧是法門,獲得慧眼故。 」

般若經說,一個人即使擁有「無量福德資糧」也未必能證得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8〈16 真如品〉:「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若菩薩乘善男子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于菩提或得、不得。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

……………………………………………………………………………………

64.【大乘見道與法無我】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七住位明心見道只是證人無我,不證法無我。

《正確的是:大乘初地「見道」是證人無我與法無我,所得智慧又名「我空智」與「法空智」,所以說見道是實證「二空」所顯真理。

真如不是阿賴耶識所顯的真實如如性,是「法無我」所顯的聖智。

《瑜伽師地論》卷72:「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何等為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CBETA 2021.Q2, T30, no. 1579, p. 696a1-6)》

……………………………………………………………………………………

65.【大乘真見道、相見道的間隔】

蕭平實居士是這樣說的七住位真見道與初地相見道,相隔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三。

《正確的是:真見道與相見道相隔只是多個刹那的時間。

《成唯識論》卷9:「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CBETA 2021.Q2, T31, no. 1585, p. 50a5-8)

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卷4:「此說一智總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覺,非於一諦別起四智,由真見道唯一剎那,不同小乘上下別觀,依詮證滅說通三世,非是滅諦通三世有。」(CBETA 2021.Q2, T34, no. 1723, p. 732a8-11)

窺基大師的《成唯識論述記》卷9

「論。一真見道至無分別智。

述曰。漸.頓一心.多心分別。此中初總。後諸師異說真.相二種分別。此出真見道體。以無分別智為體也。唯此證真故。

論。實證二空至總說一心。

述曰。釋其真義剎那多少。經位雖多剎那。以相相似等故總說一心。即三心見道依此為證。即是會五十八等一心見道之文。若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脫.并一勝進。名多剎那總名一心。非無間中復有多念。(CBETA 2021.Q2, T43, no. 1830, p. 569c11-20)

顯示更多

發佈留言

返回頂部按鈕